藍於琛

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 Brownbag Meeting
政策效應分析:高雄市「客語生活學校」的個案研究1
Analyzing Policy Effects:
Case Study of Hakka Language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藍於琛
Jesse Yu-Chen Lan
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 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 Dept.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I-Shou University
潘蓉慧
Jung-Hui Pan
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 學生
Senior, Dept.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I-Shou University
1
本研究感謝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所提供的研究協助。本文在資料分析、詮釋與其他一切
疏漏,當屬作者個人之責任,與上述機關及個人無關。本文研究時間為 2003 年至 2010 年,因此
所指稱之「高雄市」為 2010 年 12 月 25 日改制之前的高雄市。
政策效應分析:高雄市「客語生活學校」的個案研究
Analyzing of Policy Effects:Case Study of Hakka Language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摘 要
自 2003 年起行政院客委會在全國國中、小學、幼稚園及托兒所補助推行「客
語生活學校」。客語生活學校的政策目的旨在「強化對客語之認同與提升使用客
語之意願與能力,使客語在校園中廣受接納及使用,並使客語從邊陲回歸主流地
位」。
五都改制之前的高雄市是一個以閩南人為主要族群的現代化都市,屬於「客
家族群被隱性化」的都會區,更非所謂的「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但高雄市「客
語生活學校」的執行不僅有著穩定成長的政策成效,也產生了選修學生中非客籍
學生之比例超越客籍學生,以及促進學生及家長多元文化認同等的「非預期政策
效應」。我們如何解釋高雄市小學生選擇修習客語的動機以及家長同意子女選修
的考量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些是最關鍵的動機因素,而又有哪些原因會影響學
生選修動機的改變呢?最後,在高雄市的環境脈絡下,對於「客語生活學校」執
行成效所代表的實質意涵為何?對非客籍背景的學生而言又產生了哪些層面的
影響呢?
本文以 2003 年至 2010 年期間高雄市「客語生活學校」為例,透過問卷調查
與深度訪談進行實證個案研究及量化統計分析。研究初步發現:選修客語的學生
中,非客籍的學生比例穩定增加;並且非客籍的家長也熱心參與客語教學相關活
動,以及擔任志工的比例也持續成長。因此研究顯示:原本應定位為母語恢復的
「客語生活學校」政策,產生了促進多元文化認同的「非預期政策效應」。不但
增進了客籍學生對自我認同的強化,也呈現出促進非客籍學生與家長對於客家文
化的認識與接納。
關鍵字:政策效應、政策分析、非預期政策效應、客語生活學校、高雄市
1
壹、前言
民主化後的台灣,以往被壓抑的非主流文化釋放之後,各族群自我意識蓬勃
發展,多元文化主義已逐漸成為全民共識。行政院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及客家事務
委員會相繼成立、「客家基本法」的通過,不僅確立了多元文化邁向法制化的里
程碑,更顯示出台灣社會對於非主流文化的逐漸重視與接納。由於體認到客語快
速流失的危機與學習環境的重要,行政院客委會於 2003 年開始推動「客語生活
學校補助作業要點」
,並以「強化師生對客語之認同及提升使用客語之意願與能
力,使客語在校園生活中廣受接納及使用,並使客語從邊陲回歸主流地位」為政
策宗旨。2
「客語生活學校」政策推行至今已邁入第八年。此一政策在傳統客家庄的縣
市中政策成效斐然;但在一些非客家庄(特別是以閩南族群為主體的都會區)卻
也能有亮麗的成績。例如客家人口數全國排名的第十七高雄市,其歷年「客語生
活學校」的申請總數卻排名第六(僅次於所謂的「客家庄」縣市)。3 依據高雄
市政府教育局所提供的數據資料顯示,89 所國民小學中,學校總學生數 97 學年
度有 106,353 人、98 學年度有 100,208 人、99 學年度有 95,743 人;而開設客語
班次,97 年開設 270 班、98 年有 277 班、99 年為 290 班;總修習客語人數 97
年為 5,893 人、98 年 5,807 人、99 年 5,784 人。4 從數據來看,在學校總學生數
不斷下降的趨勢下,對應客語開課班次以及修課人數比例,反而呈現的是穩定成
長的狀態。更令人意外地發現,選修「客語生活學校」的學生中非客籍學生之比
例逐年增加,甚至已經超越一半。依據高雄市客委會於 97 年所統計的資料顯示,
選修客語的 2,484 位學生中非客籍占了 1,189 人(47.86%)。5 直到 2010 年時,學
者研究發現高雄市國小中選修「客語生活學校」的非客籍學生之比例已經超越
50%,儼然已經成為「客語教學」修課學生之主體的特殊現象(藍於琛、潘蓉慧、
高菊珠,2010/5)。6
該研究結果初步發現,高雄市「客語生活學校」政策執行關鍵除了行政首長
2
《客家基本法》第一條(立法目的)為落實憲法保障多元文化精神,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
化,繁榮客庄文化產業,推動客家事務,保障客家族群集體權益,建立共存共榮之族群關係,特
制定本法。《行政院客委會推對客語生活學校補助作業要點》一、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為強化師生
對客語之認同與提升使用客語之意願與能力,使客語在校園中廣受接納及使用,並使客語從邊
陲回歸主流地位,特依據客家基本法第六條及第十條規定,訂定本會推動客語生活學校補助作業
要點。
3
作者整理自行政院客委會「97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報告」
,在廣義認定下,高
雄市的客家人口數約 24.1 萬人(全國排名 17),占全高雄市人口比例 15.9%。整理 92-99 年度客語
生活學校受補助學校,各縣市歷年申請數占全國申請總數之比例,前六名依序分別為:桃園縣
24.26%、苗栗縣 15.47%、屏東縣 10.04%、台北縣 8.43%、新竹縣 7.94%以及高雄市 7.45%。
4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教育局「高雄市政府 97-99 學年度國民小學本土語言(客家語)開課概況
彙整表」,2010 年 11 月 1 日向高雄市教育局承辦業務人員索取。
5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性別主流專區「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性別統計
表」,
〈http://w4.kcg.gov.tw/~chakcg/homestyle.php?styl=03&dat_id=18〉
,數據期程為 97 年 1-9 月
份。2010/4/29 查詢。
6
藍於琛等(2010/5)於初期研究中針對兩所學校進行問卷調查,其選修學生省籍抽樣結果:兩所
學校共抽樣 161 份,回收 121 份。A 學校客家人占 20%、閩南人占 54%,其他省籍占 26%;B
學校客家人占 10%、閩南人占 51%,其他省籍占 39%。
2
的施政決心、專人專案的輔導策略之外,基層政策執行者(street-level bureaucrats)
的裁量權力(discretion power)也扮演的重要的角色。高雄市「客語生活學校」
政策執行結果不僅提升客籍學生學習意願,吸引了非客籍學生的選修動機,進而
獲得家長的認同與投入,並且產生了促進客家文化接納與認同的使政策執行達到
「非預期的政策績效」(unanticipated policy outcome) (藍於琛、潘蓉慧、高菊珠,
2010/12)。
因此,「客語生活學校」之政策如何透過教學「轉化」之過程,得以在「母
語恢復」象徵族群特質與「多元文化主義」的集體認同之間尋求平衡點,進而兼
顧各族群之獨特性、地位與權利的維護,並建立一個集體共同的認同,更是引發
本研究在瞭解政策執行過程後,欲進一步探究之「非預期的政策效應」。基於以
上討論本研究問題意識如下:
高雄市以閩南人為主要族群,學生選擇修習客語的動機以及家長同意子女選
修的考量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些是最關鍵的動機因素,而又有哪些原因會影響
學生選修動機的改變呢?最後,在高雄市的環境脈絡下,對於「客語生活學校」
執行成效所代表的實質意涵為何?對非客籍背景的學生而言又產生了哪些層面
的影響呢?
本文架構前言說明了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部分為文獻分析與研究假設,將
從初步的研究成果及相關文獻研究中,整理「選修客語之動機」及「多元文化觀
念的建立」兩大依變數之討論;以語言使用狀況、就讀學校、選修客語次數、父
母親省籍以及自我身份認同等五個項目做為自變數。第三部分為研究資料與概念
測量,將說明問卷調查實施情形,並提出「選修客語之動機」以及「多元文化觀
念建立」的操作型定義。第四部分為資料分析與討論,先針對自變數進行描述性
分析,其次是自變數與依變數的差異性分析,最後是相關性與迴歸分析,透過細
緻化的量化分析來探討變數之間的關係。第五部分為結論,將說明研究發現並提
出兩點政策建議。
貳、文獻分析與研究假設
文獻檢索包含了「選修客語之動機」及「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兩大部分的討
論。「選修客語之動機」係以參閱相關期刊等研究資料以及先期研究之深度訪談
而建構,歸納出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有哪些。其次,在「多元文化觀念建立」
的部分則介紹多元文化主義的族群關係,瞭解母語恢復所代表的個別族群文化特
殊性與凝聚集體認同之間的內在張力。最後,引介多元文化主義的族群關係論
述,以期透過恢復及重新建立一個合理的族群關係,進而形塑「想像的共同體」,
凝聚集體認同及國家認同。
一、自變數的選定
行政院客委會的研究調查指出,都市化程度與客語聽說能力成反比,與客家
3
人口密度成正比。7 其次,蕭新煌、黃世明(2001)也提出,在戰後臺灣地方社
會中的客家政治力發展類型,高雄市是被歸屬於「客家族群被隱形化」之類型。
由此可知,都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容易因為現實環境的使然而產生語言遷就現
象;而過去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所實施的「語言政策」,要求公共場合一律使用國
語,使得原有的客家、閩南及原住民等族群文化被受壓迫。8 由此得知,歷史的
因素以及外在環境都將影響語言的使用。對此,將「語言使用狀況」列為自變數
之一,主要用以瞭解客家語言的使用受到高雄市外環境影響的程度為何。
其次,行政院客委會的研究亦發現,父親說聽客語的能力,對子女的影響遠
勝於母親。於大部分的家庭中,父親仍為重大事件的主導者,對於家中的態度及
價值觀的影響遠勝於母親,因此影響一個家庭的語言主要原因是由父親的語言為
主導。為此,將父母親的省籍以及對於自我身分的認同納入分析範圍。於先期研
究結果中發現,學校客語教學主事者以及客語教師對於教學的投入與用心程度將
影響學生學習的動機。而在多次選修後,客語能力的提升,增加了通過認證及獲
獎的機會,選修客語次數的多寡應會對學習成效產生影響。
統整以上論述,歸納本文選定之自變數分別為:語言使用狀況、父母親省籍
以及自我身份認同、就讀學校、選修客語次數等五項。
二、依變數的設定
(一)選修客語之動機
於劉政宏等人(2005:173-196)研究指出,過去對於國小學生「學習動機」、
「學習行為」及「學習成就」之間的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支持學生在學業學習方
面學習動機的高低,將會影響學生所表現學習行為的積極與否。且於後續研究中
進一步地調整學習動機成分界定的內涵,重新設計「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此
量表共包含價值、預期、情感及執行意志四個分量表,價值分量表包含重要性和
效用性兩個次成分;預期分量表包含成功和失敗預期兩個次成分;情感分量表包
含正向與負向情感兩個次成分;而執行意志分量表則包含驅動想法、堅持到底及
求善求美三個次成分的測量。9
以此文獻概念與作者先期研究之深度訪談資料的整理,將學生選修客語的動
7
行政院客委會調查(民 92),都市化程度與客語聽說能力成反比。另一方面,不同屬性的客家民
眾對客語承傳的意識也因居住地的都市化程度及客家人口密度而有差異,對子女客語能力的期
望、培養規劃、教導子女意願等項目與都市化程度成反比,與客家人口密度成正比。轉引自:張
又千,
《都會區客語生活學校之個案研究》(臺北市: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5),p59。
8
有關於「同化政策」對於族群文化所造成的影響與限制,請參閱張維安(2006:163-184)以及洪
泉湖(2005:77-78、235-243)。客家民眾居住地域屬性與客語聽說的能力有顯著相關等論述請參
閱「96 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40)。
9
劉政宏等(2005)研究中將國小學生學習動機分為「價值」、
「預期」及「情感」等三大成分做探
討,並設計問卷建構出一份具備信度及達到效度的測量問卷。且於 2010 年期刊文章中加入了「執
行意志」的概念。兩篇文獻來源依序為:劉政宏等,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
對學習行為之影響〉
,
《教育心理學報》
,第 37 卷第 2 期,頁 173-196。劉政宏等,2010,
〈
「國中
小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及其信、效度研究〉,
《測驗學刊》第 57 輯第三期,頁 371-402。
4
機進行分類。對應「價值」概念於重要性的部分是以家庭背景為基礎(因為家族
成員有客籍背景,因此學習客語動機是因為身份認同的重要及溝通上的重要
等)
;效用性則是從升學考量的角度設計,對應問卷題目為 1、9、10。在「預期」
部分則強調於學生學習客語後的預期成果,區分為表演認證實質獎勵層面與內在
成就感的獲得與否,以及對多元文化認識的預期目標是否達到,設有問題 5、6、
8。在「情感」層次則以正向探討為主,思考有哪些方式可能讓學生學習能感到
快樂,分別由老師上課方式、教材使用兩面向各設計問題 4、7。最後「執行意
志」的動機則可延續「預期」部分的概念做延伸,因為學習後達到所預期的目標
結果,進而引發之更深一層的「執行意志」動機,會想要透過不斷的學習來達更
好更棒的表現與滿足。除了以上依照文獻理論概念設計問卷問題以外,於深度訪
談中亦提到「老師的鼓勵與說服」以及「同儕朋友」的因素,亦是構成學習動機
因素之一,為此將一併納入問卷範圍,分設於第 2、3 題。
(二)多元文化觀念建立
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與族群關係的議題緊密相連,其因應少數族群捍衛其文
化價值與爭取生存空間而生。「多元文化主義」強調「承認」不同文化的差異,
並且享受「平等」對待的權利,進而達成不同文化的和諧與共存共榮的發展願景
(洪泉湖,2006:229-266)
。因此,在涉及族群參與和權益的議題時,必須正視
及承認各族群文化的差異,以及強勢族群因優勢地位而宰制的社會現實。所以,
多元主義者 Young(1990:163-167)主張,為了各族群文化的正常平等發展,社會
正義的伸張,應當給予弱勢族群特殊的權利(special rights),以矯正不公平及歧視
待遇;並且國家應更積極營造一個有利弱勢族群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
因此,要調和當個別族群要求恢復其文化的權益地位,強調凸顯其族群文化
特質之際,所造成的緊張。多元文化主義者對於一個合理族群關係的恢復及重
建,建議從「肯定認同彼此差異」著手,以此為基準「重新規劃公私領域疆界,
建構不同族群多元觀點的公共意見」,「賦予及保障弱勢族群的特殊權利」。而這
樣的肯認、接納到認同的歷程,其關鍵在於一個由「我族中心主義」到「多元文
化主義」的轉化過程(洪泉湖,2006:19-22)。
英國學者 Anderson(1991)主張「民族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並且,它是
被想向為本質上是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這種定義強調集體認同
的「認知」(cognitive)面向。「想像」不是「捏造」,而是形成任何群體認同所不
可或缺的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因此「想像的共同體」是一種社會心裡學
上的「社會事實」
。這個主觀/認知主義的定義界定了研究「民族」此種特殊的政
治想像(認知)成為可能的條件與歷史過程。
Anderson 認為「民族」本質上是一種現代的想像形式。當「人們理解世界的
方式」所發生的「根本變化」,舊世界觀在人類心靈中喪失了霸權地位,人們才
有可能開始想像「民族」這種「世俗的、水平的,橫斷時間的」的共同體。因此,
「想像的共同體」不是虛構的共同體,不是政客操縱人民的幻影,而是一種與歷
5
史文化變遷相關,根植於人類深層意識的心理的建構。唯有透過客觀理解每一個
獨特的民族認同(包括自我的認同與「他者」的認同)形成的歷史過程與機制,
才有可能真正擺脫傲慢偏執的民族中心主義,從而尋求不同的「族群」之間的和
平共存之道。
三、研究架構與假設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依變數為「選修客語之動機」以及「多元文化觀念建立」,自變數包
含語言使用狀況、父母親省籍以及自我身份認同、就讀學校、選修客語次數等五
項。試以將上述針對依變數與自變數的討論轉化為可測量的指標施以問卷調查,
並予以提出研究假設來加以檢證說明變數之間的關係(研究架構圖如下,圖一)
。
圖一:研究架構圖
實線箭頭代表差異性分析假設(H1~H5),虛線箭頭代表迴歸分析假設(H6、H7)。
(二)研究假設
承接上者針對自變數與依變數選定討論,以及藍於琛等(2010)初步研究顯
示。在省籍的部分,父親於家庭中具有決策權,甚至會影響家庭語言的使用;而
家中成員具有客籍背景者,選修意願較高。因此,本文假設,家人成員具有客籍
背景者,受到父母要求而選修客語的動機較高。其次,語言使用狀況部分,於生
活、家庭中語言使用狀況,使用客語的機會越高,對於選修客語的意願也會越強,
特別是有溝通上的需求時,選修動機更為明顯。依此,提出兩大假設:H1.省籍
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顯著差異,H2.語言使用狀況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
顯著差異。
於相關探討學生學習動機與行為之文獻資料指出,
「學習動機」
、
「學習行為」
及「學習成就」三者相互關連影響。以個案而言,選修學生因為課程有趣以及競
6
賽成就感,會願意繼續選修,透過持續修習的過程,提升客語能力進而增加獲獎
機會。因此,本文假設,選修客語次數與獲得客語獎勵誘因之選修動機應會呈現
正向相關,設有假設:H3.選修客語次數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顯著差異。
同時,藍於琛等(2010)研究亦顯示,不同學校對於客語教學所投入的資源多
寡,以及主事者、客語教師所採取的教學策略將影響學生學習動機與成效,故本
文假設不同學校學生對於選修客語的動機將會呈現出不同程度之意願。設有假
設:H4.就讀學校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顯著差異。
由於,研究個案為高雄市都會區,選修學生以閩南族群占多數,對此,非客
籍學生穩定選修之現象,本研究設有假設:H5.省籍對於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具有
顯著之差異,欲用來檢證標的學生「學習客語」與「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兩者關
聯性為何。
最後,將選修客語的次數、選修客語的動機以及多元文化觀念建立,三者進
行相關分析,並對於有顯著之變項進一步施以迴歸檢定。延續以上假設,本研究
假定選修次數與選修客語之動機兩者有正向關聯性,選修越多次,對於選修動機
的認同意願越高;同時假設選修客語動機對於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兩者間應有相互
強化之影響,對於選修客語的動機因素越同意,表示多元文化觀念建立越健全。
基於以上討論,設有假設:H6.選修客語次數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正向影響、
H7.選修客語動機對於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具有正向影響。
參、研究資料與概念測量
本文研究對象為高雄市 99 年申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語生活學校補助作
業要點」獲補助之國小。採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估計研究樣本,步驟如
下:首先由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所提供之數據資料依照是否申請「客語生活學校」
與客語開課概況分為三類。10 其次,將「有申請客語生活學校且實際開課」之
國小設為研究母體,並藉由行政院客委會(2008)所提出的「客家人口二維分析」
對照學校所屬之客家人口類型進行分類與估算樣本數,詳細樣本估算方式請參
閱附件一。
問卷共計發放 30 所國小 1,295 份,回收 16 所國小,經刪除無效樣本後(16
份),有效樣本為 640 份(回收率 49.42%)。11
本文採用的變數包括自變數的語言使用狀況、就讀學校、選修客語的次數、
父母親的省籍以及自我身份認同,依變數的「選修客語之動機」以及「多元文
化觀念的建立」。以下依序說明變數的測量方式。
10
作者依據高雄市教育局所提供的資料:
「高雄市 99 學年度國民小學本土語言(客家語)開課概況
表」進行分類整理,依據是否申請「客語生活學校」與客語開課概況分為三類,分別為「有申請
有開課」的有 30 所,「無申請有開課」的有 50 所,「無申請無開課」的有 9 所。
11
新興國小表示,該校為第一年申請「行政院客委會客語生活學校計畫」
,對於客語教學的實施
並未完善,故無法協助進行問卷調查。
7
一、自變數(基本資料)
(一) 語言使用狀況:此部分的問卷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平日語言使用狀況。就一般
常理來說,平時語言的使用依使用場合大致可分三類,分別為「日常生活」、
「家人交談」以及「學校生活」
,依此設計了三個問題進行測量。答案選項
為「國語」、「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及「其他」等五項。
(二) 就讀學校:由受測學生自行填寫,填寫學校範圍依本研究對象之莊敬國小等
30 間施測國小。
(三) 選修客語次數:以每一學期計算 1 次。
(四) 父母親省籍:各區分為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原住民、中國大陸人士、
東南亞、其他等七種。其他部份的答案由受測者自行填寫。
(五) 自我身份認同:區分為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原住民、中國大陸人士、
東南亞、其他等七種。其他部份的答案由受測者自行填寫。
二、依變數(選修客語之動機、多元文化觀念建立)
(一) 選修客語之動機
此部分的問卷係由訪談資料以及相關探討學習動機之文獻配合個案修改而
成,其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對於選修客語之考量因素為何。問卷題目主要從個人家
庭因素、同儕影響、客語教師授課方式、獎勵誘因,以及多元文化等面向共設計
10 題。回答方式採用 Likert 五等量表,分別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還
好」、「同意」、「非常同意」等五種選項。
經因素分析後(Varimax Rotated Solution),需刪除題目 9、10,累積解釋變異
量達 45.180%,按結果歸納為兩大構面,分別命名為「人與制度因素」
、
「多元學
習」。
(二) 多元文化觀念建立
該大題的問卷係由探討多元文化之文獻概念而設計,題目層次從參觀族群文
化園區,聽到其他族群語言不會取笑,到自己願意去學習,共計 5 題。回答方式
採用 Likert 五等量表,分別為「非常不同意」
、
「不同意」
、
「還好」
、
「同意」
、
「非
常同意」等五種選項。
經因素分析後,需刪除題目 2,結果累積解釋變異量達 57.744%。
肆、資料分析與討論
一、自變數的描述性分析
(一)語言使用狀況
由統計數據可發現,不論是在日常生活、家人交談或是學校交談,國語皆
8
占有 80%以上的比例為主要的使用語言,其次是閩南語和客家語。而母語(客
家語、閩南語)則是在家人交談的部分才有較高的比例呈現。
(二)就讀學校
回收學校共計 16 所,其中以莊敬國小 190 份(29.7%)、瑞祥國小 68 份(10.6%)
及十全國小 65 份(10.2%)問卷回收份數較多。因問卷初估樣本數係以該學校選
修學生比例加以計算,為此,有些學校由於本身修習學生較少以至於回收份數
偏低。但從整體回收學校來看,依行政院客委會所劃分的客家人口二維分析,
各區域內重點學校皆有回收。12
(三)選修次數(一學期算 1 次)
選修次數由 0~12 皆有學生填寫,以 3 次為一個單位計算。0~3 次有 330 人
(51.6%),4~6 次有 138 人(21.6%),7~9 次有 137 人(21.4%),10~12 次有 18 人
(2.8%)。
由於本研究最初以質性研究為主,但為了強化與應證質性研究的訪談結
果,而進行量化研究設計。因此在文獻分析、擬定假設等研究步驟的缺乏下,
問卷題目不免疏漏。對於該題「選修客語的次數」
,因未能確切了解學生計算的
方式,故在回答上可能包含了以學年(而非學期數)來填答選修客語的次數。
儘管如此,本研究在資料處理上仍以受測者之原始回答進行分析,不擅自更改
答案以求樣本的真實性。
(四)父親省籍
在 640 位受測學生中,父親省籍為客家人 155 位(24.2%),閩南人 356 位
(55.6%)是,外省人 35 位(5.5%)是,原住民 4 位(0.6%),中國大陸人士 9 位(1.4 %)。
另外有 62 位填寫其他,其他包含了臺灣人、香港人、韓國人及緬甸華人等,其
中以填寫臺灣人之比例最高有 57 位。
母親省籍為客家人 123 位(19.2%),閩南人 374 位(58.4%)是,外省人 35 位
(5.5%)是,原住民 3 位(0.5%),中國大陸人士 21 位(3.3%),東南亞人士 4 位
(0.6%)。填寫其他族群有 67 位,包含了臺灣人、馬來西亞人、廣東人、印尼人
及緬甸華人等,其中以填寫臺灣人之比例最高有 57 位。
(五)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為客家人 177 位(27.7%),閩南人 305 位(47.7%)是,外省人 22 位
(3.4%)是,原住民 2 位(0.3%),中國大陸人士 9 位(1.4%)。有 108 位填寫其他,
12
依行政院客委會所劃分的客家人口二維分析,各區域客語教學推廣之重點學校如下:中密度
高客家人口共發放 9 間,回收 7 間,莊敬國小為該區選修客語學生最多的學校;中密度中客家人
口共發 5 間,回收 2 間,新莊國小為該區選修客語學生最多的學校;低密度高客家人口共發 12
間,回收 5 間,瑞祥國小為該區選修客語學生最多的學校;低密度低客家人口共發 3 間,回收 2
間,旗津國小為該區選修客語學生最多的學校。
9
其中以填寫臺灣人之比例最高有 82 位。
二、自變數與依變數的差異性分析
本研究依據研究構面區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自變數與「選修客語動機」以
及「多元文化觀念建立」之差異性分析。前者自變數包含了省籍、語言、選修次
數、就讀學校等,依序分別輸入為自變數,對應「選修客語動機」
(人與制度、
多元學習)為依變數,將人口統計設為控制變數,來確認自變數與依變數之間是
否具有顯著之解釋力。後者則是以省籍做為自變數,將「多元文化觀念建立」設
為依變數,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分析。研究構面各變數之差異性分析結果如下:
(一)不同的自我認同與選修動機各層面均具有顯著之差異
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的父母親省籍,對於選修動機各層面(人與制度、
多元學習)無顯著差異;不同的自我認同,對於選修動機各層面均具有顯著之
差異,但未在多重比較上呈現出顯著差異。從 F 值的比較得出選修動機構面的
差異性為:「多元學習」大於「人與制度」,表示在「多元學習」構面問題的
回答上,會比較容易因為不同的自我認同而產生差異。而分別針對兩者構面的
平均數比較結果為:在選修動機「人與制度」的層面上,中國大陸人士大於客
家人大於閩南人;在選修動機「多元學習」層面則是中國大陸人士大於外省人
大於客家人。由於對選修動機的分數越高表示對該題目越認同(同意),因此,
無論是在選修動機「人與制度」的層面或是「多元學習」部分,皆是中國大陸
人士的同意程度高於其他族群。
綜合上述比較分析可得結論:父母親的省籍並不會影響學生選修客語的動
機,但,學生對自我的身份認同會使選修客語的動機產生差異。上述的討論除
了題目「我會因為爸爸、媽媽的要求而學習客語」為客家人平均數最高以外,
其於都是中國大陸人士及外省人的平均分數較高。推估可能原因為:自 1980
年代至今 20 多年之間,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成為台灣社會的基本人口已是事實,
有關於「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及就學問題更是近年來所關切的問題,在學
校生活及人際關係等互動上比起其他學生更需要同儕友誼的支持;在一般正式
課業學習上可能會面臨若干的限制而影響學習成績。此時,若有老師願意投入
培養使其有機會在正式課程以外的學習上獲得成就,對於學生在課業學習及生
活適應等各方面是有正面助益的。13
(二)語言使用狀況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無顯著差異
從樣本描述可以得知國語的使用比例遠高於其他語言,凸顯出國語仍是最
13
於 Carl Grant & Christine Sleeter(2003)“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一書中提到,認為弱勢學生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的主因在於
他們的文化、語言、學習型態或學習能力與主流社會不同,因此需要更多的補救教學以搭起學校
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對教師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就是教導特殊或異文化的學生,提升他們的學習
成就(劉美慧,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2009)。
10
主要的使用語言,其次才是閩南語、客家語;而母語(閩南語、客家語)的使
用僅在家人交談部分才有較高比例呈現,在學校中甚至不會使用客家語交談。
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得知,不論使用的語言是國語、客家話或閩南語,都不會
影響在選修動機上的考量。
由此可推知,長久以來受到「同化政策」的影響,以及居住地區對於語言
使用的限制,14 高雄市以閩南族群為主以及在工作、經濟上的需求,使用閩南
語的比例勝過客家語,故在公共領域中難以使用客語交談。黃宣範(1994)指
出影響語言活力的三個主要因素為:人口、政經力量及制度的支持,對於客家
人口及政經力量較弱的高雄市來說,15 制度的支持是維繫客語使用在一定程度
比例上的方式之一。為此便呼應了行政院客委會實施「客語生活學校」之目的,
以及政策對客家族群的重要性,亦是本研究探討之價值與意義。
(三)選修客語次數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無顯著差異
研究分析顯示選修次數的多寡與選修動機並無顯著差異。但從 F 值檢定可
以發現「多元學習」層面的組間差異大於「人與制度」
(1.716>0.645)
,表示在
「多元學習」層面的問題認同上,較容易受到選修次數的影響而有所差異,但
未達顯著差異之標準。
進一步分析,
「多元學習」層面之「我會因為客語上課方式很有趣而學習客
語」以及「我會因為客語可以上台表演還有機會得獎而學習客語」兩者問題與
選修次數之間的關聯性,可推估為:選修次數越多,客語表達能力越好,越有
機會上台表演或參與競賽得獎;由於在此學習領域中獲得好的回饋,因而產生
較高的興趣。選修次數、上課有趣及表演得獎三者構成良性循環。
(四)就讀學校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顯著差異
在變異數分析及多重比較檢定下,就讀學校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皆有顯著
差異存在。從 F 值來比較可發現「人與制度」層面的組間變異量大於「多元學
習」層面,表示不同學校在「人與制度」的題目回答上認同程度的差異性較大,
依本研究之訪談經驗判斷應與各校客語教學主事者的投入程度、教學資源、理
念策略、競賽表現等因素有關。其次,在「多元學習」的題目回答上認同程度
的差異性較小,表示無論就讀於哪間學校,學生選修客語的動機趨於一致,「因
為客語教學有趣」以及「想瞭解多元文化」為主要動機。
在多重比較上,莊敬皆為差異性最大的國小,凸顯出莊敬國小在選修動機
14
有關於「同化政策」對於族群文化所造成的影響與限制,請參閱張維安(2006:163-184)以及
洪泉湖(2005:77-78、235-243)。客家民眾居住地域屬性與客語聽說的能力有顯著相關等論述請
參閱「96 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40)。
15
行政院客委會「96 年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之研究結果,居住在都會區的客家
民眾福佬話(閩南話)說聽能力分析,能聽懂與會說的比例均高於城鄉區的客家民眾(行政院客委
會,2007:53-56)。徐正光(2002:4)於《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一書中也提到,客家人在一般
公共生活中可以很流利的使用國語和閩南語,但很少或避免使用自己的母語;參與社會和政治活
動時,也不願凸顯做為一個客家人的身份。
11
的部分,無論是「人與制度」或是「多元學習」的構面上都較其他學校的學生
有更高的認同程度。此分析結果應與莊敬國小屬「高雄市客語資源中心」有關,
詳細的內容可參閱第三章之論述。
(五)不同的自我認同對於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具有顯著差異
依分析結果來解釋:不同的自我認同對於多元文化觀念的認同程度會有不
同。多重比較的結果指出客家人大於填寫其他族群省籍者,進一步地整理問卷
發現,在其他部份的填寫以「臺灣人」居多。
而依過去族群文獻資料的回顧以及高雄市人口結構比例,本研究合理的推
估「臺灣人」的部分可能絕大多數是閩南人所填寫,若將填寫「臺灣人」之數
據加入閩南人的部份重新分析差異性,則結果可預測為閩南人大於客家人,表
示閩南人對於多元文化觀念的認同度高於客家人。若此推論得以證實,更能說
明選修客語有助於多元文化觀念之強化。
三、相關與迴歸分析
本研究將「選修客語動機」(人與制度、多元學習)、「多元文化觀念建立」
兩大構面,並與選修次數一同進行相關係數分析,其結果如表一。
表一:研究變數 Pearson 相關係數表
選修客語
的次數
人與制度
.91097
.093*
α=.722
3.4908
.95280
.057
.510**
α=.632
3.7917
.75868
.048
.285**
.535**
平均數
標準差
選修客語
的次數
4.09
2.814
人與制度
2.9649
多元學習
多元文化
觀念建立
多元學習
多元文化
觀念建立
α=.755
** 在顯著水準為0.01時(雙尾),相關顯著。
*
在顯著水準為 0.05 時(雙尾),相關顯著。
由上表得知選修客語的次數與選修客語動機構面各變數(人與制度、多元學
習)之相關係數 γ 值介於.093 至.057 之間。其中,選修客語的次數和選修客語
動機之人與制度構面的相關係數是.093,p<0.05,呈現顯著之正相關,但與多元
文化觀念建立則無顯著相關。
選修客語動機構面各變數(人與制度、多元學習)與多元文化觀念建立之相
關係數 γ 值介於.535 至.285 之間,兩大構面與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分別為 0.535
及 0.285,p<0.01 均呈現極高顯著之正相關。
12
結論為:選修次數與選修動機之人與制度構面之間有顯著的正向關係,選修
越多次,對於人與制度層面的動機會有較高的認同;其次,選修動機與多元文化
觀念建立更是存在著極顯著之正相關。對此,將進一步確認彼此的因果關係,但
由於選修動機與多元文化觀念建立皆為依變項故無法進行迴歸分析。
以層級迴歸(hierarchical regression)加以驗證研究假設 H6,人口統計變項
列為控制變項,選修客語動機之「人與制度」為依變數,輸入人口統計變項後(模
式一),再輸入選修客語的次數(模式二),由模式二中得知 ΔR2=.010、P>.05,
顯示選修客語的次數與選修客語動機之「人與制度」無顯著關係。迴歸計算結果
如表二。
表二:選修客語次數與選修客語動機(人與制度)之迴歸分析
依變數
選修客語動機之「人與制度」
模式一
模式二
β
p
β
p
父親的省籍
-.018
.746
-.014
.803
母親的省籍
-.079
.160
-.070
.208
我覺得自己的省籍
-.023
.655
-.026
.613
.075
.071
控制變數
預測變數
選修客語的次數
.011
.017
.006
.010
F Change
2.247
3.274
Sig. of F
.082
.071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迴歸分析結果:選修客語的次數與選修客語動機之「人與制度」無顯著的影
響,表示兩者之間無因果關係,選修次數的多寡並不會對選修客語動機的認同程
度產生影響,假設 H6-1(選修客語次數對於選修客語動機之「人與制度」具有
顯著影響)不成立。假設 H6-2(選修客語次數對於選修客語動機之「多元學習」
具有顯著影響)於前者相關分析中未達顯著,故迴歸假設亦不成立。
伍、結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閩南都會區的學生選修客語之動機,以及對於學習後所產生
之政策效應為何,經由變異數分析、相關性檢定以及迴歸討論等統計方式,歸納
發現如下:(1)變異數分析:父母親的省籍、語言使用狀況以及選修次數的多寡
並不會導致學生選修客語動機與多元文化觀念建立產生差異;只有在自我認同與
13
選修客語動機;就讀學校與選修客語動機,以及自我認同與多元文化觀念建立上
皆具有顯著差異。(2)相關性檢定:選修次數與選修客語動機(人與制度構面)
之間有顯著的正向關係;選修動機與多元文化觀念建立有極高的顯著正相關。(3)
迴歸討論:選修次數不會影響學生對於選修客語動機的認同程度。以下針對具有
顯著性之假設加以解釋說明之(研究假設與驗證結果請參閱附件二)。
一、自我認同與選修客語動機之兩大構面(人與制度、多元學習)均有顯著之差
異性。
從平均數的差異進行概略的比較,結果為:在選修動機「人與制度」的層面
上,中國大陸人士大於客家人大於閩南人;在選修動機「多元學習」層面則是中
國大陸人士大於外省人大於客家人。
試著從教學方式、學習成就以及學生自我身份認同的角度來找出彼此的連
結。由於客語課程秉持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並採取有趣的教學方式來降低學習
恐懼及排斥心態,對於非主流文化之學生而言,若能在此獲得成就以提升學業表
現,亦對人際關係與多元文化的建構有正向的幫助。
二、就讀學校與選修客語動機(人與制度、多元學習)的顯著性來自於莊敬國小
的差異性最大。
莊敬國小屬高雄市客家人口密度及人口數最高之地區,同時為高雄市「客語
資源中心」,無論是客家人口數或是資源取得上都勝於其他學校;其次,主事者
「轉化」教學的理念,再加上學校老師的用心投入,落實「轉化」客語教學的方
式來吸納更多非客籍學生學習,以達規模效益,在具備「地利、人合」條件下,
使得莊敬國小成為高雄市推動客語教學之典範。
關於此部分的分析討論,與先前的訪談內容相呼應。多元文化與都會客語的
教育理念,以有趣活潑、e 化教材等別於正式課程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動
機進而在相關競賽中屢獲佳績,並獲得家長對教學上的認同,彼此形成良好的循
環互動,因而在選修動機各層面之回答同意的程度相較於其他學校高。
三、自我認同和多元文化觀念的顯著差異性與自我身份認同的價值觀念有關。
從過去族群文獻資料的回顧以及高雄市人口結構比例,本研究合理的推估
「臺灣人」作答可能絕大多數是閩南人所填寫,若將填寫「臺灣人」之數據加入
閩南人的部份重新分析差異性,則結果為閩南人大於客家人,表示閩南人對於多
元文化觀念的認同度高於客家人。
而另一種討論則是將其視作「臺灣人」單獨進行分析,來探討受測者之所以
不勾選任何一種省籍,而是填寫自己是「臺灣人」的原因為何。而此現象於行政
院客家委員會「97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亦出現相類似的狀況,
其原因為何則需要更多且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16
16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7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中發現,在身份認定的詢答上,
14
無論是歸類為「閩南人」或「臺灣人」的分析,從訪談資料以及先前的討論
雖得以瞭解高雄市的客語教學採取「轉化」的教學理念並以教育多元文化觀念為
主軸,但無法進一步去證實多元文化觀念的養成是在接受客語課程之後的學習成
效,只能說客語課程與多元文化觀念的建立有相互強化的作用。
四、選修次數與選修客語動機之「人與制度」構面有顯著正相關,但無因果關係。
選修越多次,對於人與制度層面的選修動機會有較高的認同;但兩者之間無
因果關係,故選修次數的多寡並不會對選修動機的認同程度產生影響。而選修動
機之「人與制度」構面中,所指稱的「人」係指:父母、老師及同儕;「制度」
是指:客語認證獎勵、e 化遊戲教材。
依此可推測,父母其中一方為客家人要求子女選修客語的機會較高;其次,
學校老師的投入教學與培訓使學生得以在客語認證及等相關競賽中獲獎,亦會提
升選修之意願。
五、選修客語動機與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兩者之間具有極高顯著正相關,彼此強化
但互不影響。
迴歸分析的結果,使上述的推論更具可信性。在選修動機與多元文化觀念互
不影響下,得以瞭解多元文化的觀念並非一定來自於客語教學,亦可能受到社會
環境及媒體傳播等影響,甚至可能是本身因具備高度的多元文化認同,進而提升
選修客語的意願也大有可能。但兩者間極高顯著之正相關,點出了客語教學對於
多元文化觀念建立上的重要性。
基於以上研究結論,提出下列三項建議:
(一)維持「轉化」母語復甦之教育理念;強化動態活潑之教學模式
從相關文獻及基本資料的整理,瞭解受到過去同化政策的影響以及都會區先
天性外在環境的限制,對於來自行政院客委會之族群政策-「客語生活學校」
,其
應對方式以多元文化為教育理念,採取遊戲歌唱及實作課程等動態教學模式,而
非傳統母語復甦的教學方式,為高雄市的客語教學達到了「非預期的政策績效」
。
因此,若要穩定選修學生人數,提升客籍學生的學習意願以及吸引非客籍學
生的學習動機,建議應『維持「轉化」母語復甦之教育理念;強化動態活潑之教
學模式』來作為延續客語教學之方式。
(二)擬定「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獎勵、補助標準,以提升教學者及學習者
之誘因機制
有部分民眾堅持自己是「臺灣人」
,為此,進一步從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區族群密度
與居住地區特性來看,並沒有特別屬於哪一個既有的族群,而是較為普遍的現象,這是否說明了
「臺灣人」這一新的類屬的認同,受到各族群民眾的認定,並且「臺灣人」這個名詞,甚至已經
超越了族群的定義。而未來「臺灣人」的增減、分布情況的流動等,則是未來調查研究值得持續
關注的議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5-9)。
15
行政院客委會屬族群專責機構,應有義務及責任維護客家族群之權利,落實
並強化客家重點地區語言、文化、產業等各方面的發展。針對「客語推廣類」所
訂定之相關行政規則及作業要點如下:「客語生活學校補助作業要點」、「客家文
化重點發展區奬勵客語績優公教人員作業要點」
、
「獎勵國民中小學學校參加客語
能力認證績優作業要點」及「獎勵客語績優國民中小學學生獎學金作業要點」
。17
對本研究個案-「高雄市」來說,除了「客語生活學校補助作業要點」以外,
其他三者都受限於該地區的人口結構與環境。高雄市非屬於「客家文化重點發展
區」故不適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奬勵客語績優公教人員作業要點」
,18 對於
該地區的教師而言缺乏獎勵等誘因機制;其次,閩南人為主要族群且以國語及閩
南語為生活及工作使用語言的環境脈絡下,要鼓勵學生參加客語能力認證,並達
到獎勵標準,更是為之困難。
因此,若能於部分行政規則中增列「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獎勵及補助
標準,應能提升客語教學者的意願及動機,特別是對於有些教師因不願負擔客語
教學而刻意隱藏客籍背景,或是認為客語能力不佳而無信心從事客語教學者。一
方面提供獎勵誘因機制讓教師願意提升本身的客語能力並積極鼓勵學生學習、參
與認證及比賽;二來則是增加政策的可及性,讓教學者與學習者認為其政策目標
是有機會可以達到的。當獎勵誘因機制等相關措施促使學校教師提升教學意願
後,應能減少對客語支援工作人員的依賴性,採取以現職教師為主、支援工作人
員為輔的模式,結合雙方有利的條件進行客語教學的推動。
(三)擴大政策目標:從「母語恢復」到「族群認同」提升至「多元文化」
研究結果發現,政策的執行應考量標的團體的條件及社會環境,因而產生不
同的政策目標及果效,高雄市即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其次,隨著社會對於多元文
化的訴求,其觀念已被要求落實於教育體制及公共領域之中。
本研究認為透過「客語生活學校」的政策推動要達到「使客語在校園中廣受
接納及使用,並使客語從邊陲回歸主流地位」之目標,會因實施地區的先決條件
限制而產生困難或是造成政策目標的落差。因此建議應將政策目標由「母語恢復」
提升至「多元文化」的層次,以吸納更多非客籍者接觸客家、瞭解客家,並透過
學校教育、節慶行銷、文化產業、社區推廣等相關政策的相輔相成,來增加客家
的曝光率,進而提升客家人的自我認同以及客語的使用率。同時,落實「客家基
本法」之立法目的-「為落實憲法保障多元文化精神,傳承與發揚客家語言、文
化,繁榮客庄文化產業,推動客家事務,保障客家族群集體權益,建立共存共榮
之族群關係」。
17
有關於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之「客語推廣類」各行政規則的細部條文,請參閱
《http://www.hakka.gov.tw/lp.asp?CtNode=2125&CtUnit=13&BaseDSD=7&mp=2013&xq_xCat=5》
,2011/3/5 查詢。
18
本研究所指稱之「高雄市」為縣市合併以前,當時高雄市並未列入行政院客委會之「客家文
化重點發展區」
。於 2011/3/3 公佈之「99 年至 100 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中,高雄
市才併列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之一縣市,其中以「美濃區、六龜區、杉林區、甲仙區」(原
高雄縣鄉鎮)為主要補助範圍。
16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丘昌泰(2007),「政策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
535-562,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江明修(2010/5),「客家政治與經濟」
,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
「92 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
,台北: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93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
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
「96 度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
,台北: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8),「97 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
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邱榮舉、謝欣如(2006),
「多元文化政策與戰後台灣客家發展」
,收錄於張秀
雄、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頁 127-162,台北:公民與
道德教育學會。
施正鋒(2002),
「客家族群與國家─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
。發表於行政院客
家委員會主辦之「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新竹。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徐正光(1991),
「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
,臺北:正中書
局。
徐正光、彭欽清、范振乾、賴旭貞、鄭力軒(2002),
「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
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丘昌泰(2007),「政策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
535-562,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張又千(2005),
「都會區客語生活學校之個案研究」
,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維安(2006),
「客家與臺灣多元文化社會的發展」
,收錄於張秀雄、鄧毓浩
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頁 163-187,台北:公民與道德教育學
會。
賴澤涵、劉阿榮(2006),
「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台灣的抉擇」
,收錄於劉阿
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頁 1-27,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黃宣範(1994),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
,台北:文
鶴出版社。
劉政宏等(2005),
「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
教育心理學報,第 37 卷第 2 期,頁 173-196。
17
劉政宏等(2010),「「國中小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及其信、效度研究」,測
驗學刊,第 57 輯第三期,頁 371-402。
劉美慧(2009),「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台北市:富學文化。
蕭新煌、黃世明(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
「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空大。
藍於琛、潘蓉慧、高菊珠(2010/5/30)「在「政策規劃」與「執行結果」之間:
高雄市「客語生活學校」之政策「執行過程」分析」
。發表於「2010 TASPAA
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警察大學。
藍於琛、潘蓉慧、高菊珠(2010/12),
「高雄市「客語生活學校」之政策「執
行過程分析」」,公共事務評論,第 11 卷第 2 期,頁 71-87。
二、英文部份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y: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Books.
Gramsci, Antonio. (1971),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Grant, C.A., & Sleeter, C.E. (2003),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4 rd Edition.), New
York: Wiley.
Lipsky, M. (1980), Street Level Bureaucracy: Dilemmas of the Individual in
Public Services, New York, NY.: Sage.
Mezirow, J. (1981), “A Critical Theory of Adul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32, 3-24.
Mezirow, J. (1985a), “Concept and Action in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5, 142-151.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ieto, S., & Jenlink, P. M. (2005), “Affirming Diversity: A Conversation with
Sonia Nieto, Professor of Language, Literacy, and Cultur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Teacher Education and Practice, 18(2), 175-183.
Young, Iris Marion.(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8
附件一
附件一:研究樣本估算表
分層類別
中密度
高客家人口
中密度
中客家人口
低密度
中客家人口
低密度
低客家人口
學校數
9所
5所
12 所
4所
總修習學生數
(A)
分層修習學生數
(B)
各分層學生占總
選修學生之比例
(%)
(B) / (A)
2846 人
1482 人
320 人
936 人
108 人
1482 / 2846
=52.07(52%)
320 / 2846
=11.24(11%)
936 / 2846
=32.89(33%)
108 / 2846
=3.79(4%)
776*0.52=
403.52(404 份)
776*0.11=
85.36(85 份)
776*0.33=
256.08(256 份)
776*0.04=
31.04(31 份)
1.新莊 80(49)
2.新民 65(0)
3.屏山 15(0)
4.明德 10(0)
5.莒光 30(19)
1.瑞祥 90(68)
2.前金 40(0)
3.樂群 50(43)
4.復興 30(0)
5.光華 60(0)
6.佛公 45(14)
7.獅甲 25(0)
8.中正 50(0)
9.五權 35(15)
10.桂林 30(4)
11.明義 30(0)
12.鼓岩 30(0)
1.旗津 40(17)
2.新興 30(0)
3.光榮 30(0)
4.建國 20(10)
計算比例樣本數
1. 莊敬 200(195)
2. 十全 80(71)
3. 東光 65(50)
4. 鼎金 50(47)
5. 陽明 50(0)
6. 博愛 20(10)
7. 三民 35(31)
問卷施測國小
8. 獅湖 40(13)
發放數量
(回收數量,包含 9. 愛國 25(0)
無效樣本)
各區發放(回收)數
565(417)
200(68)
175(144)
90(27)
有效樣本
(共 640 份)
403
68
143
26
19
附件二
附件二:研究假設驗證表
研究假設
研究結果
H1.省籍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顯著差異。
1-1
父親省籍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顯著性差異。
假設不成立
1-2
母親省籍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顯著性差異。
假設不成立
1-3
自我認同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顯著性差異。
假設成立
H2.語言使用狀況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顯著差異。
2-1
日常生活語言使用狀況對於選修客語的動機具有顯著性差異。
假設不成立
2-2
家人交談語言使用狀況對於選修客語的動機具有顯著性差異。
假設不成立
2-3
學校交談語言使用狀況對於選修客語的動機具有顯著性差異。
假設不成立
H3.選修客語次數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顯著差異。
3-1
選修客語次數對於選修客語動機之「人與制度」層面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不成立
3-2
選修客語次數對於選修客語動機之「多元學習」層面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不成立
H4.就讀學校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顯著差異。
4-1
就讀學校對於選修客語動機之「人與制度」層面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成立
4-2
就讀學校對於選修客語動機之「多元學習」層面具有顯著差異。
假設成立
H5.省籍對於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具有顯著之差異。
5-1
父親省籍對於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具有顯著性差異。
假設不成立
5-2
母親省籍對於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具有顯著性差異。
假設不成立
5-3
自我認同對於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具有顯著性差異。
假設成立
H6.選修客語次數對於選修客語之動機具有正向影響。
6-1
選修客語次數對於選修客語動機之「人與制度」層面具有顯著影響。 假設不成立
6-2
選修客語次數對於選修客語動機之「多元學習」層面具有顯著影響。 假設不成立
H7. 選修客語動機對於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具有正向影響。
7-1
選修客語動機對於多元文化觀念建立具有顯著影響。
20
假設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