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大陸交流對台灣青年兩岸觀的影響 —固定樣本追蹤法的分析 王嘉州 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摘要 中共為拉攏台灣民心,鎖定對象可區分為四類,其中青少年最為重要,所 採用的政策,以招攬台灣青年赴陸交流的影響最直接快速且廣泛。實際 赴大陸 交流的台灣青年學子,其社會資本是否產生變化?此變化是否會影響其 兩岸 觀?本研究以2010 年寒假「高雄市兩岸關係研究學會」所主辦的赴大陸交流團 參與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的固定樣本追蹤法,研究後發現:台灣青 年在大陸的社會網絡出現顯著變化,主要表現在認識大陸朋友數增加0.94位。 在社會信任部分也有顯著變化,認為大陸人可信任者增加14.3﹪。在兩岸觀的 「統一意願」上,不論兩岸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條件差別很大或差不 多,赴大陸交流對台灣青年統一意願並無顯著改變。在兩岸觀的「敵意感受」 上也有顯著的變化。台灣青年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不友善者減少14.6﹪, 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人民不友善的比例,減少16.4﹪。從迴歸分析結果發現, 性別與社會網絡(大陸朋友數)對台灣青年的敵意感受並無顯著的影響,但年 齡與社會信任對台灣青年的敵意感受有顯著的影響。台灣青年每增加一歲,對 大陸的敵意感受就增加0.068。認為大陸人可信者,其敵意感受比認為大陸人不 可信者低0.248。 關鍵詞:統一意願、敵意感受、社會信任、社會網絡、對台政策 壹、前言 中共一再強調「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乃為取得台灣民意的支持,以達成兩岸 統一之目標。1因此,中共積極與台灣各政黨及團體接觸,並主動釋放各種善意,希 望做到「入島入心」,拉攏台灣民心。 2胡錦濤實施「大舉讓利、收攬民心」的惠台 政策,依鎖定對象可區分為農民、青年、台企及全民等四大類。3其中青少年最為重 要,因可以達成中共「將工作做到下一代」之對台目標。 4 歸納中共鎖定台灣青年的政策,包括擴大舉辦兩岸青年交流、台生比照陸 生收費、承認台灣學歷、開放 15 類專業證照考試資格、學測績優台生可直升大 陸大學等。 5五項政策中,招攬台灣青年學子赴陸交流並全程給予落地招待的影 響最直接快速,且已邁入第六年,累積眾多政策受益者,故其重要性最高。其 活動模式主要有四: 「北京大會師模式」 、 「中華文化研習營模式」 、 「兩岸學校簽 6 訂協議辦理學生交流模式」、「每年固定舉辦之長續性活動」。 在 2009 年暑假, 以「龍脈相傳˙青春中華」為主題的夏令營分別在大陸 27 個省份開營,並於北京 大會師,參加的台灣青年達一千多名。 7 兩岸民間交流將影響民意結構。8既有研究將上述兩岸青年交流視為以「交 流」包裝「統戰」目的,明顯是為台灣學生量身訂做的,目的在使台灣學生對 中國大陸的觀點由負面轉向正面。 9參加過此類交流活動的學生指出:「對大陸 的印象整個變好,沒想到連廣西也建設不錯」。 10針對胡錦濤「惠台政策」政治 影響的分析指出,與江澤民主政時期相較後發現,不論在中國大陸政府對台灣 人民的態度上,或中國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的態度上,台灣民眾感受「來自對 1 童振源, 〈中共「十六大」後的對台政策分析〉 , 《中國大陸研究》 ,第 46 卷第 2 期,2003 年 3、 4 月,頁 48。 2 陳明通,《民主化台灣新國家安全觀》 (台北:先覺出版公司,2005 年) ,頁 136-137。 3 耿曙, 〈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 , 《問題與研究》 ,第 48 卷第 3 期,2009 年 9 月,頁 12。 4 趙成儀,〈現階段中共加強兩岸青年交流之分析〉 ,《展望與探索》 ,第 3 卷第 10 期,2005 年 10 月,頁 19。 5 白德華、江慧真,〈台灣學測績優 可直升大陸大學〉 , 《中國時報》 ,2009 年 7 月 12 日。 6 趙成儀,〈現階段中共加強兩岸青年交流之分析〉 ,《展望與探索》 ,第 3 卷第 10 期,2005 年 10 月,頁 18-19。 7 趙博, 〈全國臺聯 2009 年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北京總營開營〉 ,《新華網》,2009 年 7 月 13 日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w/2009-07/13/content_11703332.htm 〉 。 8 Chien-min Chao, “Will Economic Integration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Lead to a Congenial Political Culture?” Asian Survey, Vol. 43, No.2, Mar./Apr.,2003, pp. 280-304. Shu Keng,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People-to-People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oward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Chinese History and Society, No. 32 (Jun. 2007), pp. 63-80. 9 黃彥穎, 〈中共對台學生統戰活動之研析〉 , 《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年》 ,頁 7。 10 曾于蓁,〈革命不只請客吃飯:中共對台青年交流的政治影響〉(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8 年),頁 52。 1 岸的敵意」明顯降低。不過在「統獨立場」、「身份認同」與「政黨傾向」上, 並未出現中共期待的變化。 11 從一般民眾或青年全體分析,其兩岸關係觀點並未受中共政策影響,但實 際參與兩岸交流的青年學子呢?信任程度受「制度」、「網絡」與「值得信任 感」等社會資本的影響。 12透過兩岸交流感受善意,產生互信,建立聯繫網絡, 將構成參與交流者的社會資本,13因而可能改變對中國大陸的印象,甚至在兩岸 關係上的態度。參與兩岸交流的青年學子,其社會資本是否產生變化呢?此變 化是否會影響其兩岸觀呢?為解答上述問題,本研究將以「高雄市兩岸關係研 究學會」所主辦的交流團參與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的固定樣本追蹤法 分析其社會資本與兩岸觀的變化。 貳、文獻回顧與探討 因本研究將採問卷調查法,以參與兩岸交流的台灣青年為對象,探討其交流 前後社會資本與兩岸關係觀點的變化,並分析社會資本對兩岸觀的影響。故以 下文獻探討將分別討論社會資本與兩岸觀之意涵,以得出其操作性定義。 一、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是一種透過社會網絡來動員的資源或能力的總 和。 可以透過個人或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所展現其社會資本的資產,例 如伙伴關係(fellowship)、善意(good will)與同情心(sympathy)等。 15社會資 本是鑲嵌於個人或社會組織的網絡關係之實際或隱含的資源總合。因此,社會 資本是由網絡以及可經由網絡取得之資產所構成的資本。16綜合言之,社會資本 指的是「規範、信任和網絡等社會組織的特徵,可以透過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 高社會的效率」。 17 14 11 耿曙, 〈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 ,第 48 卷第 3 期, 2009 年 9 月,頁 12。 12 Elonor Ostrom & T. K. Ahn, eds., Foundations of Social Capital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2003), pp.16-24. 13 陳德昇、陳欽春, 〈兩岸學術交流政策與運作評估〉 , 《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 6 卷第 2 期,2005 年 4 月,頁 44-45。 14 孔建勛, 〈社會資本與政治態度:新加坡三大族群比較研究〉 , 《雲南省社會科學》 ,2009 年第 2 期,2009 年 3 月,頁 61。 15 曾志文、許晉龍,〈以社會資本觀點探討使用者參與部落格行為之研究〉 ,《資訊社會研究》 , 第 15 期,2008 年 7 月,頁 214。 16 Nahapiet and Ghoshal,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3, No.2, April 1998, pp.242-266. 17 陳德昇、陳欽春,〈兩岸學術交流政策與運作評估〉 ,頁 38。 2 社會資本的測量主要可分為結構面(structural)與認知面(cognitive)。 18 結構層面主要是指人與人、人與單位間的聯繫,比較為外顯的社會結構,包括 制度、社團、網絡與具體的規則,例如:「互訪的團體、交流的管道」都是歸類 成此型態的社會資本。相對地,認知層面,包括社會價值規範、態度、信任, 比較傾向於抽象的一般大眾態度,其當群體內所有個體對事物的解釋與看法愈 趨一致時,便有助於溝通、合作與協調,進而產生較高的社會資本。 19許多學者 把結構面和認知面分別指向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以及社會信任(social trust)兩類變項。 20 「社會網絡」用來表示是一組真實存在的社會關係,可定義為連接一組個 體(人、團體、事、物)的社會關係。 21社會網絡包含著行為者、關係、連結等三 個要素。行為者是網絡中的主體,並於網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關係是社會網 絡中的第二要素,將行為者的訊息傳往不同的方向。連結在社會網絡中,由人 與人、人與團體建立出某些途徑相互影響。 22 社會網絡可分類成個人對正式 (formal)與非正式(informal)團體的參與。23人們可以透過參加社團累積社會資 本。許多學者也指出,社團參與所建立的社會網絡,可以影響大眾的公民生活, 使傳遞與協調資訊更為容易,進而降低投機主義,提高參與者的互惠與集體利 24 益。 社會網絡是透過各種社會關係互相連接所形成,成員之間可直接或藉由間 接聯繫,共享彼此的規範與價值。 社會信任的界定存在各家說法,可整理如表一。綜合言之,可將社會信任 定義如下: 「社會信任乃人們之間的期待,可以在一個有規範、誠實而合作的群 體中產生,它是延續人們共同遵守規則的素質,並可在互信、互惠合作之下進 而達到資源互換。」信任是我們日常生活所有活動的前提,有信任作為基礎的 社會關係,人們才能促進彼此間的合作,其方式包含對等、互信、互惠等,進 而達到資源相互交換,所以信任是社會資本不可或缺的一部份。25在社會資本的 測量, 「世界價值調查」所長期採用的題目: 「你認為大多數的人是可以信任的, 還是該格外小心?」 18 Norman Uphoff, “Understanding Social Capital:Learning from the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on, ” in P. Dasgupt&I. Serageldin, eds, Socail Capital: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 (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0),pp.218-221. 19 陳德昇、陳欽春,〈兩岸學術交流政策與運作評估〉 ,頁 46。 20 林聰吉、楊湘齡,〈台灣社會資本的分布及其民主效果〉,《東吳政治學報》,第 26 第 2 期, 2008 年 6 月,頁 44。 21 Mustafa Emirbayer and Jeff Goodwin, “Network analysis,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99, No.6, May 1994, pp.1411-1454. 22 施淑慧,〈人際網絡對電腦態度之影響-以台北市政府基層公務員為例〉 ,《桃園:元智大學資 訊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頁 22-23。 23 林聰吉、楊湘齡,〈台灣社會資本的分布及其民主效果〉,頁 45。 24 John A. Booth and Patricia Bayer Richard, “Civil Society, Political Capital, and Democratization in Central America,”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Vol.60, No.3, August 1998, pp.780-800. 25 林聰吉、楊湘齡,〈台灣社會資本的分布及其民主效果〉,頁 46。 3 表一:社會信任各學者之定義 學者 定義 Rotert Putnam 信任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構成社會資本的核心要素。 Baber 信任是人們之間對彼此的期待。 Yamagishi 認為信任是友好的期待與親切的意圖。 Fukuyama 信任可以在一個有行為規範、誠實而合作的群體中產生,信任 的存續依賴人們共同遵守的規則和群體成員的素質。 Paxton 強調信任是個人中真實存在且必要的關係。 資料來源:整理自林聰吉、楊湘齡,〈台灣社會資本的分布及其民主效果〉,頁 46。 二、兩岸觀 兩岸關係的發展,曾經交流密切但又危機重重,可謂一觸即發。26對兩岸經 濟互賴下,究竟會走向「互賴戰爭」或「互賴和平」,各有理論支持。現實主義 27 28 從權力出發,主張互賴導致戰爭。 自由主義則從利益出發,主張互賴有利和平。 以現實主義觀點看兩岸交流,可謂「方法不足取但概念重要」 ,自由主義則是「雖 29 有限制但值得實行」。 因此,兩岸關係觀點研究的第一面項就是兩岸關係之評 估。統獨立場因社會背景及政治社會化因素,而有不同的偏好與分佈。 30台灣民 眾對「統一」或「獨立」都抱持戒慎恐懼的態度, 「維持現狀」才是民眾的最愛。31 對於台灣民眾而言,統獨抉擇上的「純粹理念」並非關鍵所在,它反而是一個 揉合「理念」與「務實」的選項。 32 兩岸觀研究的第二面項就是對大陸政府觀感。陸委會的民意調查長期追蹤 民眾感受「中國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的態度」及「中國大陸政府對台灣地區人 民的態度」 。有 45.1﹪的台灣民眾感受到中國大陸政府對我政府的敵意,有 38.7 26 Michael Mcdevitt, “The Security Situ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No. 40, August 2004, pp.411-425. 27 莫大華,〈國際關係理論大辯論研究的評析〉 ,《問題與研究》,第 39 卷第 12 期,2000 年 12 月,頁 65-90。石之瑜, 〈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 , 《問題與研究》 ,第 39 卷第 7 期, 2000 年 7 月,頁 37-53。 28 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會員國之間經濟互賴程度非常高,且自 1945 年後, 會員國間沒有爆發任何軍事衝突。詳見:Jaap de Wilde, Saved from Oblivion: Interdependence Theo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Brookfield, Vermont: Dartmouth, 1981), pp. 9-11 29 張亞中,〈論兩岸治理〉 ,《問題與研究》,第 42 卷第 6 期,2003 年 11、12 月,頁 31-37。 30 陳陸輝、周應龍,〈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 ,《東亞研究》 ,第 35 卷第 2 期,2004 年 7 月,頁 145。 31 陳義彥、陳陸輝,〈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性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東吳 政治學報》 ,第 45 卷第 5 期,2003 年 9 月,頁 1。 32 劉嘉薇、耿曙等, 〈務實也是一種選擇—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測量與商榷〉 , 《臺灣民主季刊》 , 第 6 卷第 4 期,2009 年 12 月,頁 141。 4 ﹪感受到中國大陸政府對我人民的敵意。 33針對胡錦濤「惠台政策」的分析,發 現中共成功改善台灣民眾所感受「來自對岸的敵意」 ,不過在「統獨立場」 、 「身 34 份認同」與「政黨傾向」上,並未出現中共期待的變化。 因為,影響上述立場 的主因不是「利益」而是「尊嚴」 , 「理性自利」終就屈服於「感性認同」之下。35 透過以上文獻分析,可歸納出本研究的問卷設計共包含三部份:第ㄧ部分 測量社會網絡,例如:「大陸朋友數」。第二部份測量社會信任,例如:「對 大陸人的信任度」。第三部份測量兩岸觀,包括「統一意願」以及「對大陸的 敵意感受」。 参、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文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參加 2010 年高雄市兩岸關係研究學會交流 團的台灣青年,並以固定樣本追蹤法分析赴大陸前與赴大陸後在社會資本與兩 岸觀的改變。根據上述文獻回顧,本研究採用「社會網絡」、「社會信任」、 「兩岸觀」等三個面向構成研究架構(參閱圖一)。本研究所要探討之問題, 乃從社會資本中的社會網絡及社會信任的角度,探討台灣青年赴大陸交流前及 交流後兩岸觀變化。具體研究要點區分為四面向:第ㄧ,參與兩岸交流的台灣 青年,在交流前後,其社會網絡是否有顯著變化?第二,交流前後社會信任是 否有顯著變化?第三,交流前後的兩岸觀是否有顯著變化?第四,可否從社會 資本的變化解釋其兩岸觀的差異?依序說明如下: 社會網絡 兩岸觀 社會信任 圖一:研究架構圖 一、社會網絡 33 此乃與陸委會 2009 年 9 月 24~26 日民調的比較。敵意感受包括「非常不友善」與「不友善」 的比例。 34 耿曙, 〈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頁 14。 35 陳陸輝、耿曙等,〈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影響台灣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因素的分析〉,《東吳 政治學報》 ,第 27 卷第 2 期,2009 年 6 月,頁 113-114。 5 透過各種社會關係互相連接所形成,成員之間可直接或間接聯繫,共享彼 此的規範與價值。台灣學生赴大陸交流之前,所認識的大陸朋友人數,以及在 赴大陸交流後,台灣學生與大陸人間彼此的互動與學習過程,所建立的人際網 絡,認識的朋友以及之後的聯繫,都有助於社會網絡的累積。社會網絡的測量, 包括「您在中國大陸是否有認識朋友」、「平時是否與大陸朋友保持聯繫」、「您 去過幾次中國大陸」以上三題。 二、社會信任 社會信任乃人際之間的期待,可以在一個有規範、誠實而合作的群體中產 生,它是延續人們共同遵守規則的素質,並可在互信、互惠合作之下進而達到 資源互換。台灣青年赴大陸前與之後,對中國大陸人民的信任程度,應會有所 改變。社會信任的測量,包括「您認為大多數大陸人會嘗試佔您便宜或是很公 正的」 、 「您認為大多數大陸人都會願意幫助別人或是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 「您 認為大多數大陸人是可以信任的嗎」等三題測量。其中第ㄧ題及第二題以 0 到 10 分來表示,0 分表示佔便宜以及為自己利益著,10 分表示很公正以及願意幫 助他人。第三題為「非常不可信任」「不可信任」「可以信任」「非常可以信任」 等四個選項。 三、兩岸觀 兩岸關係觀點的測量,主要分成「統一意願」與「敵意感受」兩部份: 「統一意願」的問卷題目共兩題,包括「如果台灣和中國大陸在政治、經 濟、社會各方面的條件差別很大時,請問您贊不贊成台灣和中國大陸統一」 ,以 及「如果台灣和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條件差不多時,請問您 贊不贊成台灣和中國大陸統一」。兩題的選項均包括「非常贊成」、「贊成」、 「不贊成」、「非常不贊成」等四個。 對大陸政府的敵意感受,問卷題目包括「中國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的態度」 以及「中國大陸政府對台灣人民的態度」等兩題,選項包括「非常友善」、「友 善」、「不友善」、「非常不友善」等四個。 肆、資料分析與討論 2010 年高雄市兩岸關係研究學會赴陸交流團的成員共 89 人,扣除不屬於學 生的 10 位國中老師,本文研究對象共 79 位。前測發出問卷 79 份,回收 52 份, 回收率 66﹪。後測發出問卷 79 份,回收 77 份,回收率 97﹪。前後測皆屬有效 問卷共 52 份,佔總成員數的 65.8﹪。52 位受訪者,51%為女性,49%為男性。 6 88.5%為大學部學生,9.6%為研究所學生。年齡分佈 20 至 27 歲。8.2%為本省客 家人,67.3%為本省閩南人,12.2%大陸各省市,12.2%為其他。60.4%平時常使 用國語,35.4%平時常使用閩南語,4.2%為其他語言。接受深度訪談者共 7 位(參 閱表二) ,女性 3 位,男性 4 位。年齡 20 歲 1 位,22 歲 3 位,23 歲 2 位,25 歲 1 位,本省閩南人 4 位,本省客家人 2 位,大陸各省市 1 人。 表二:訪談對象一覽表 編號 性別 年齡 學歷 省籍 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1 女 22 大學生 本省閩南人 2010.07.28 19:30 2 男 22 大學生 本省閩南人 2010.07.29 21:10 3 男 23 大學生 本省客家人 2010.07.30 19:30 4 女 22 大學生 本省客家人 2010.07.31 12:00 5 男 25 碩士生 本省閩南人 2010.07.31 18:40 6 女 20 大學生 外省客家人 2010.08.02 18:00 7 男 23 大學生 本省閩南人 2010.08.02 19:00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以下將分成四部分進行分析與討論。第一部分為赴陸交流的過程。第二部分 為赴陸交流前社會資本與兩岸觀描述。第三部分為赴陸交流前後社會資本與兩 岸觀比較。第四部份為赴陸交流後社會資本對兩岸觀之影響。 一、赴陸交流過程 台灣青年赴陸交流的過程,其交流時間為 2010 年 1 月 23 日至 2 月 1 日, 共計十日,全名為「北京文化研習營」,主辦單位為海峽兩岸關係協會、高雄 市兩岸關係研究學會。交流十日住宿於在中華文化學院(其另外名稱為中央社會 主義學院)。活動中,主辦單位的接待人員為中華文化學院的老師以及特約的導 遊,除參訪北京大學當天上午是由北京大學港澳學生為接待,其餘行程並無安 排大陸學生接待。本文將行程分成景點觀光、交流活動、專題講座、社會生活 等四大類(如表三) ,分述如下: 表三 北京文化研習營形成分類表 一、景點觀光 二、交流活動 三、專題講座 四、社會生活 1.恭王府 2.故宮博物院 3.天安門廣場 4.八達嶺長城 5.奧運主場館鳥巢 6.龍慶峽冰燈 1.參觀北京大學 1.開營儀式 2.北京民俗講座 3.傳統文化核心講 座 4.京劇漫談 1.王府井步行街 2.東華門夜市 3.西單圖書大廈 4.雅秀市場 5.國家大劇院 6.延慶滑雪場 7 7.頤和園 8.北京城市規劃館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一)景點觀光 在此次的交流過程中,主辦單位安排參觀北京八個著名的景點,其景點費 用皆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所提供。過程中皆有中華文化學院的老師及導遊陪 同。經由此參觀,台灣學生看到中國大陸的壯麗山川及歷史悠久的著名古蹟, 這些東西都是在台灣所沒有的。 (二)交流活動 本次的交流活動僅只參觀北京大學,接待者為北京大學港澳學生,僅安排 介紹北京大學的人文歷史以及參觀校園美景,並無安排座談活動,也無安排大 陸青年接觸,台灣青年對於此交流沒有什麼印象。 (三)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分別有四場,第一場為開營儀式,其主辦單位長官分別為中華文 化學院黃易宇副院長、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張娟副主任。在談話的過程中,不論 是黃易宇副院長或是張娟副主任都表示,主辦單位相當重視參與同學的人身安 全,所以提供大家住在外人進不來的中華文化學院裡面的飯店,並且每間房間 每天還送水果。最後並強調,如果以後想要再次參加中華文化研習營,必須帶 五位沒有來過中國大陸的同學,才可以報名。其用意在於想讓沒去過大陸的台 灣青年親眼目睹大陸現今的經濟發展,以改變台灣青年對中國大陸的觀感。 其餘的三場講座,講座內容與中國文化有關。北京民俗講座由民族大學彌 松頤教授主講,傳統文化核心講座由李燕杰老師主講,京劇漫談由中國京劇院 顧問宋鋒先生主講。其中唯有京劇漫談講座有現場表演比較生動之外,其於講 座內容枯燥乏味,相當無聊。此外,許多台灣青年對於中國文化不感興趣,紛 紛在聽講座的過程打瞌睡甚至離開演講廳自行離團活動。因此,主辦單位對於 此行為相當生氣,嚴格規定參與的台灣青年不得擅自離團活動,否則後果自行 負責。總體而言,大部分的台灣青年對此行程安排,沒什麼印象。 (四)社會生活 關於社會生活的部分,參觀了許多商圈,看到的北京的繁榮以及經濟的發 達。參觀的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其百貨公司商品眾多,著名的世界名牌商 品甚至比台灣貴上許多。主辦單位其行程安排相當用心,安排台灣青年參觀中 國最大的書局(西單圖書大廈)、中國最大的國際級劇院(國家大劇院),目的要 讓台灣青年看到中國大陸的快速發展以及中國最好的一面。 8 根據參與同學的反應,中國大陸的硬體建設的確比台灣還要好。但是在人 文素質上,遠不及於台灣。受訪的台灣青年指出: 36 經濟方面吧,原本以為城市就跟台北差不多,但是去了之後感覺差好 多了,比台北還要好,像台灣用路燈,他們的路燈上面有用太陽能板 耶,不論是在建築方面阿,很好。(訪談對象 6) 社會生活也不錯,可以更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那個東華夜市的小吃 很棒。(訪談對象 6) 印象深刻就社會生活阿,因為像他們那個西單圖書大廈,賣的書比台 灣多而且內容很豐富。(訪談對象 7) 因為對於大陸的觀感一直只停留在電視、新聞媒體報導與歷史課裡 頭,是比較死的東西,而能夠實際親身走一躺感受當地生活氣氛,看 到歷史的古蹟的感動,或是鳥巢等重大建設,對於大陸好感增加了許 多。還有剩下自由活動的時間,感受也很深刻,像是搭計程車到家樂 福的過程,搭上計程車時,才真正感覺北京的交通有多亂,人車互不 相讓,司機師傅也是隨口不離髒話,而下了車到大賣場時,走在路上 的行人隨地吐痰,也是讓人很驚訝的,另買東西排隊時,有位大嬸裝 作沒事的插隊,這樣插隊文化讓我覺得生氣之外,還很不可思議。(訪 談對象 4) 二、赴陸交流前社會資本與兩岸觀描述 (一)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分成「社會網絡」以及「社會信任」等兩部分,依序說明如下: 在社會網絡的部分,受訪者中沒有認識大陸朋友的比例(57.7﹪)高過有 大陸朋友者(42.3﹪)。每人平均認識 3.86 位大陸朋友。認識大陸朋友者中(22 人),朋友數以 2 位為最多(22.7﹪),其次為 1 位(18.2﹪)。有三位受訪 者,大陸朋友數分別高達 30、31、50。 台灣青年的大陸朋友,對象主要為來台交流的大陸學生。不過等到陸生回 去後,還能保持聯絡的僅有 63.6﹪。聯絡頻率以每週都聯絡者最多(27.3﹪), 其次為超過一個月才聯絡一次(13.6﹪) ,再其次為一個月才聯絡一次(9.1﹪), 最後則為三週聯絡一次(4.5﹪)。在此次赴大陸交流前,沒去過大陸者佔 48.1 ﹪,去過一次者佔 26.9﹪,去過三次者佔 9.6﹪,去過五次與二次者均佔 3.8 ﹪,去過六次者佔 1.9﹪。 36 整理自 2010 年 7 月 28 日至 8 月 2 日受訪者深度訪談內容。 9 在社會信任部分,首先是關於大陸人是會佔人便宜或是很公正,受訪者較 傾向認為會佔人便宜,因為平均數為 6.13。若以 0 到 5 分代表很公正,超過 5 分到 10 分代表佔人便宜,認為大陸人會佔人便宜者(53.8﹪)仍高於認為大陸 人公正者(46.2﹪)。傾向認為大陸人會佔人便宜者,可能是受媒體影響。傾 向認為大陸人公正者,可能是接觸來台陸生的經驗。 我想台灣青年會有這樣的感想是多來自於報章雜誌、媒體或是網路上 的資料,例如許多報導都會告訴我們在大陸的觀光區買東西一定要殺 價,不然就會買貴成為冤大頭。(訪談對象 4) 我覺得應該是媒體的報導所影響,像那電視常報導大陸新娘嫁來台灣 騙那些老人的錢阿,然後落跑。(訪談對象 6) 我覺得其實是不會耶,在我所接觸認知的訊息來講的話,我接觸的大 陸人都不會耶,在學校所遇到的大陸人不會占人便宜,應該是說遇到 的陸生家境都不錯。(訪談對象 2) 其次是關於大陸人願意幫助別人或是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受訪者較傾向 認為大陸人為自己利益著想,因為平均數為 5.94。若以 0 到 5 分代表願意幫助 別人,超過 5 分到 10 分代表為自己利益著想,認為大陸人願意幫助別人者(53.8 ﹪)多於認為大陸人為自己利益著想(46.2﹪)。傾向認為大陸人願意幫助別 人者,主要是接觸來台陸生的經驗。傾向認為大陸人為自己利益著想者,除受 媒體報導影響外,其立論依據乃一胎化政策的影響,以及大陸經濟發展過程中 為求脫貧的必然之舉。 多來自於報章雜誌、媒體或是網路上的資料,曾在新聞報導上看見許多隨 地吐痰、或是任意插隊的現象,比較沒有公德心,我想這些都使大家認為 大陸人偏向自利的原因。(訪談對象 4) 可能遇到的大陸人都是實施一胎化政策下的產物,所以家裡很寵,另外從 小父母的教育吧,畢竟只生一個,然後就很自私自利,一點不為他人著想。 (訪談對象 3) 常常聽到一個年輕人背負著農村大家的希望,在外求學打拼,基於這種情 況他當然為了追求最大利益,都是利己的,因為現實生活上他必須這樣。(訪 談對象 5) 此外,在大陸人可信任程度上,53.8﹪認為可信任,38.5﹪認為不可信任, 5.8﹪認為非常不可信任,無人認為非常可信任。總體來說,認為大陸人可信任 者(53.8﹪)多於認為不可信任者(44.3﹪)。傾向認為大陸人可以信任者, 主要是接觸來台陸生的經驗,以及基於同文同種的認同。傾向認為大陸人不可 以信任者,則來自媒體報導黑心大陸商品,以及自身使用大陸產品的經驗。 10 一般情況下都是可以信任的,像我們來說在學校所接觸到的大陸人是 交流生,然後交流生自己的家世背景好又是高知識份子,然後在這樣 的情況下,整個認識的感覺是可以信任。(訪談對象 2) 台灣青年目前認識的大陸人都是來台交流的學生,他們都是透過學術 活動或官方安排的方式來的,大多為表現出來的都是友善性、禮貌性 的,所以可能這些同學就認為可以信任吧。(訪談對象 5) 我在學校遇到的大陸人,基本上都可以信任,我遇到的都很好的人, 而且都有在聯絡阿。(訪談對象 1) 因為我們是同文同種,同樣語言,所以比較好溝通,所以很快就可以 信任。(訪談對象 7) 大多使用過大陸製產品的人,都會感覺到大陸製商品並不耐用,常常 出許多紕漏,如化學物質嚴重超標,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就好比之 前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大陸出來商品大多都不太可靠,更何況是人? 台商在大陸被綁架及殺害的新聞也是時有耳聞,讓人覺得大陸人較難 信任。(訪談對象 4) (二)兩岸觀 本文從「統一意願」與「敵意感受」兩方面,探討台灣青年的兩岸觀,分 述如下: 在「統一意願」上(參閱表四),當台灣和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 各方面的條件差別很大時,台灣青年不贊成兩岸統一者(73.1%)遠高於贊成者 (25﹪)。與台灣民眾的意見相較,不贊成的比例(77.2﹪)接近,但台灣青 年非常不贊成的比例較高。此外,台灣青年贊成的比例則遠高於台灣民眾(9.9 ﹪)。 當台灣和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條件差不多時,台灣青年 不贊成統一的比例降為 53.9%,贊成的比例提升為 42.3%。與台灣民眾的意見相 較,不贊成的比例(52.3﹪)接近,但台灣青年非常不贊成的比例較高。此外, 台灣青年贊成的比例則仍高於台灣民眾(33.1﹪)。 台灣青年傾向贊成統一的原因,集中於國家富強,以及文化素養: 統一吧。 一起有錢阿。(訪談對象 3) 若差別不大時,也許會考慮,若能使國力增強有何不可。(訪談對象 4) 剛剛說過,當兩岸人民在思想價值觀以及人民素養上,是差異很大,那假 設當條件差不多時,我們才有立場去談統一。 (訪談對象 5) 11 台灣青年傾向反對統一的原因,包括主權意識以及族群認同: 那這方面可能是在政治上的考量,台灣本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所以在 差別大不大,他就認為不跟大陸統一,反正從頭到尾都不想統一。(訪談對 象 2) 因為我們是台灣人,哪有人想要給另外一個國家管。(訪談對象 6) 因為在這塊土地上,我們可以選自己的總統,比較民主,我們 2300 萬自己 的事情就自己決定,不想看中國的臉色。(訪談對象 7) 表四:台灣青年對兩岸差別很大與差不多時是否贊成統一的態度 台灣青年 差別很大時 台灣民眾 差不多時 差不多時 (4) 0.5% 2.5 % 非常贊成 0% (0) 有點贊成 25% (13) 34.6% (18) 9.4% 30.6 % 不太贊成 32.7% (17) 30.8% (16) 62.9% 45.2 % 非常不讚成 40.4% (21) 23.1% (12) 14.3% 7.1 % 12.9% 14.6% 拒答 1.9% (1) 7.7% 差別很大時 3.8% (2) 資料來源:台灣青年的數據為本文調查所得,台灣民眾的數據取自 TEDS 2008P。 在「敵意感受」上(參閱表五),台灣青年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的不 友善的比例(63.4%)大於友善(34.6%)。與台灣民眾的意見相較,台灣青年感 受到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敵意的比例遠高於台灣民眾(43.4﹪)。此外,台灣 民眾有 29.5﹪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非常友善,但台灣青年卻無人有此感 受。此一現象,可能是台灣青年將大陸政府對台善意視為統一的手段,受媒體 影響,以及瞭解大陸打壓台灣國際空間以及對台軍事部署。 在有利於統一的情況下,大陸政府會極度的對台灣政府友善。但在談 到國際問題時,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就會極度的不友善。(訪談對象 5) 可能也是台灣媒體報導中國負面新聞很多,政治炒作吧。(訪談對象 1) 在國際間的打壓,禁止加入聯合國、其他國際組織,或是禁止簽署一 些條款,都令我覺得中國政府對台灣政府不友善。(訪談對象 4) 在國際社會被打壓吧。一直在國際空間欺負台灣,但可能也是媒體得 問題吧。因為台灣媒體都會過度放大事件。(訪談對象 3) 因為大陸飛彈對台太多顆了。(訪談對象 7) 台灣青年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人民的態度為友善的比例(61.5%)大於不友 善(36.5%)不過,絕大多數是認為僅屬友善,而不是非常友善。與台灣民眾的 12 意見相較,台灣青年感受到大陸政府對台灣人民善意的比例遠高於台灣民眾 (41.2﹪),感受到敵意的部份則略低於台灣民眾(41.4﹪)。此一現象,可 能是台灣青年看到大陸對台開放且給台商優惠。不過,台灣青年仍指出,此種 善意可能是種以統一為目的的統戰。 可能是一些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政策影響,例如開放三通,而且大陸政 府沒有對台灣人民做不友善的事情,所以可能就認為他友善(訪談對象 2) 中國政府雖然對台灣政府很不友善,但對於台商卻沒有諸多限制,還 開放許多優惠措施,我想這是主要的因素。(訪談對象 4) 可能要統戰吧,大陸當然要對台灣人民好阿,他要改變你對他的看法。 而且出國有事情,找大陸的領事館還比較有用。(訪談對象 3) 大陸對台灣人民友善的大前提,就是讓台灣人民多了解祖國的好,有 利於加深兩岸統一。(訪談對象 5) 表五:台灣青年赴陸交流前感受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與對人民的態度 台灣青年 台灣民眾 對台灣政府 對台灣人民 對台灣政府 對台灣人民 非常友善 0% 1.9%(1) 29.5% 3.5% 友善 34.6%(18) 59.6%(31) 34.4% 37.7% 不友善 53.8%(28) 28.8%(15) 28.7% 26.3% 非常不友善 9.6%(5) 7.7%(4) 14.7% 15.1% 拒答 1.9%(1) 1.9%(1) 19.3% 17.4% 資料來源:台灣青年的數據為本文調查所得,台灣民眾的數據取自陸委會 2010 年 4 月 29 日至 5 月 2 日民調。 三、赴陸交流前後社會資本與兩岸觀比較 (一) 社會資本 經由參與高雄市兩岸關係研究學會大陸交流團,受訪者在大陸的社會網絡 出現顯著變化,主要表現在認識大陸朋友數上。 37平均數由 3.64 位提升為 4.57 37 成對樣本 T 檢定,p<0.001。 13 位,增加 0.94 位。 38受訪者中沒有認識大陸朋友的比例由 57.7﹪降為 42.3﹪。 認識大陸朋友者中(25 人),朋友數以 1 位與 4 位最多(9.6﹪),其次為 5 位 (7.7﹪)。認識最多大陸朋友者,其大陸朋友人數由 50 增加至 51。在大陸朋 友數的變化上(參閱表六),沒有增加者最多(55.8﹪),其次為增加 1 位(13.5 ﹪),再其次為增加 2 位(9.62﹪)。增加 6 位與 3 位者各有 3.85﹪。增加 4 為與 5 位者各有 1.92﹪。從上述變化可知,大陸朋友數增加 乃集中於較少數的 人,顯示多數仍無拓展大陸社會網絡的積極性。 表六:大陸朋友數變化表 大陸朋友數變化 人次 0 29 1 7 2 5 3 2 4 1 5 1 6 2 拒答 5 總和 52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百分比 55.77 13.46 9.62 3.85 1.92 1.92 3.85 9.62 100 在社會信任部分,關於大陸人是會佔人便宜或是很公正,經交流後平均值 由 6.13 降為 5.94,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39若以 0 到 5 分代表很公正,超 過 5 分到 10 分代表佔人便宜,則認為大陸人會佔人便宜者,已從交流前的 53.8 ﹪降為交流後 47.1﹪,變成低於認為大陸人公正者(由 46.2﹪升為 52.9﹪)。 換言之,經過赴大陸交流,使台灣青年認為大陸人是很公正者多於會佔人便宜, 只是此一變化並未達到統計顯著水準。 關於大陸人願意幫助別人或是只為自己的 利益著想, 經交流後平均值由 5.94 降為 5.69,但也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40若以 0 到 5 分代表願意幫助別 人,超過 5 分到 10 分代表為自己利益著想,則認為大陸人只為自己利益著想者, 已從交流前的 53.8﹪降為交流後的 35.3﹪,變成低於認為大陸人願意幫助別人 者(由 46.2﹪升為 64.7﹪)。換言之,經過赴大陸交流,使台灣青年認為大陸 人是願意幫助別人者多於只為自己利益著想,只是此一變化並未達到統計顯著 水準。 關於大陸人的可信任程度,經交流後已有顯著的變化(參閱表七)。41台灣 38 39 40 41 有效樣本數為 47。 成對樣本 T 檢定,p=0.607。 成對樣本 T 檢定,p=0.255。 無母數分析的 Wilcoxon 檢定,,p=0.025<0.05。 14 青年認為大陸人可信任的比例,由交流前的 55.1﹪提升為交流後的 69.4﹪,增 加 14.3﹪。其中 46.9﹪是維持認為大陸人可信任,20.4﹪是由認為不能信任轉 為可信任,2﹪是由認為非常不能信任轉為可信任。認為不可信任的比例,由交 流前的 44.9﹪降為交流後的 30.6﹪,減少 14.3﹪,其中 18.4﹪是維持認為大 陸人不可信任,8.2﹪是由認為可信任轉為不可信任,4.1﹪是由認為非常不能 信任轉為不可信任。經過赴陸交流,受訪者中已無認為大陸人非常不能信任者。 表七:台灣青年赴陸交流前後對大陸人信任程度交叉表 赴大陸 交流後 可信任 不能信任 總和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可信任 23 46.9% 4 8.2% 27 55.1% 赴大陸交流前 不能信任 非常不能信任 10 1 20.4% 2.0% 9 2 18.4% 4.1% 19 3 38.8% 6.1% 總和 34 69.4% 15 30.6% 49 100.0%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二)兩岸觀 在「統一意願」上,當台灣和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條件 差別很大時,赴大陸交流對台灣青年統一意願的改變並未達顯著水準 42(參閱表 八)。反對兩岸統一者,在赴大陸交流前有 76﹪,交流後則為 74﹪,減少 2﹪。 其中,22﹪維持不太贊成,20﹪維持非常不贊成,6﹪由有點贊成轉變為不太贊 成,2﹪由有點贊成轉變為非常不贊成,4﹪由不太贊成轉變為非常不贊成,20 ﹪由非常不贊成轉變為不太贊成。贊成統一者,在赴大陸交流前有 24﹪,交流 後則為 26﹪,增加 2﹪。其中,16﹪維持有點贊成,2﹪由不太贊成轉變為非常 贊成,6﹪由不太贊成轉變為有點贊成,2﹪由非常不贊成轉變為有點贊成。總 體而言,有 10﹪由不贊成轉變為贊成統一,有 8﹪由贊成轉變為不贊成統一。 表八:台灣青年赴陸交流前後對兩岸差距大時的統一意願 42 無母數分析的 Wilcoxon 檢定,,p=0.071>0.05。 15 赴大 陸交 流後 非常贊成 有點贊成 不太贊成 非常不贊成 總和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有點贊成 0 .0% 8 16.0% 3 6.0% 1 2.0% 12 24.0% 赴大陸交流前 不太贊成 非常不贊成 1 0 2.0% .0% 3 1 6.0% 2.0% 11 10 22.0% 20.0% 2 10 4.0% 20.0% 17 21 34.0% 42.0% 總和 1 2.0% 12 24.0% 24 48.0% 13 26.0% 50 100.0%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在另一面向的「統一意願」上,當台灣和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各 方面的條件差不多時,赴大陸交流對台灣青年統一意願的改變並未達顯著水準 43 (參閱表九)。反對兩岸統一者,在赴大陸交流前有 57.2﹪,交流後則為 44.9 ﹪,減少 12.3﹪。其中,12.2﹪維持不太贊成,10.2﹪維持非常不贊成,2﹪由 非常贊成轉變為不太贊成,6.1﹪由有點贊成轉變為不太贊成,2﹪由有點贊成 轉變為非常不贊成,4.1﹪由不太贊成轉變為非常不贊成,8.2﹪由非常不贊成 轉變為不太贊成。贊成統一者,在赴大陸交流前有 42.9﹪,交流後則為 55.1﹪, 增加 12.2﹪。其中,2﹪維持非常贊成,20.4﹪維持有點贊成,4.1﹪由非常贊 成轉變為有點贊成,6.1﹪由有點贊成轉變為非常贊成,16.3﹪由不太贊成轉變 為有點贊成,6.1﹪由非常不贊成轉變為有點贊成。總體而言,有 22.4﹪由不贊 成轉變為贊成統一,有 10.1﹪由贊成轉變為不贊成統一。 表九:台灣青年赴陸交流前後對兩岸差不多時的統一意願 赴大 陸交 流後 非常贊成 有點贊成 不太贊成 非常不贊成 總和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非常贊成 1 2.0% 2 4.1% 1 2.0% 0 .0% 4 8.2% 赴大陸交流前 有點贊成 不太贊成 3 0 6.1% .0% 8 10 16.3% 20.4% 3 6 6.1% 12.2% 1 2 4.1% 2.0% 17 16 32.7% 34.7%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43 無母數分析的 Wilcoxon 檢定,,p=0.132>0.05。 16 非常不贊成 0 .0% 3 6.1% 4 8.2% 5 10.2% 12 24.5% 總和 4 8.2% 23 46.9% 14 28.6% 8 16.3% 49 100.0% 在「敵意感受」上,台灣青年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不友善的比例,在 赴大陸交流前後已有顯著的變化 44(參閱表十)。在赴大陸交流前,64.6﹪的台 灣青年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不友善,交流後降為 50﹪,減少 14.6﹪。其中, 39.6﹪維持不友善,2.1﹪維持非常不友善,4.2﹪由友善變成不友善,4.2﹪由 非常不友善變成不友善。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友善者,在赴大陸交流前有 35.4﹪,交流後變為 50﹪,增加 14.6﹪。其中,29.2 維持友善,2.1﹪由友善 變為非常友善,14.6﹪由不友善變為友善,4.2﹪由非常不友善變為友善。總體 而言,18.8﹪從認為不友善轉為友善,4.2﹪從友善轉變為不友善。 表十:台灣青年赴陸交流前後感受大陸對台灣政府的敵意 友善 赴大 陸交 流後 非常友善 友善 不友善 非常不友善 總和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1 2.1% 14 29.2% 2 4.2% 0 .0% 17 35.4% 赴大陸交流前 不友善 非常不友善 0 0 .0% .0% 7 2 14.6% 4.2% 19 2 39.6% 4.2% 0 1 .0% 2.1% 26 5 54.2% 10.4% 總和 1 2.1% 23 47.9% 23 47.9% 1 2.1% 48 100.0%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在另一面向的「敵意感受」上,台灣青年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人民不友善 的比例,在赴大陸交流前後已有顯著的變化 45(參閱表十一)。在赴大陸交流前, 36.8﹪的台灣青年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人民不友善,交流後降為 20.4﹪,減少 16.4﹪。其中,12.2﹪維持不友善,6.1﹪由非常不友善變成不友善。認為大陸 政府對台灣人民友善者,在赴大陸交流前有 63.2﹪,交流後變為 79.6﹪,增加 16.4﹪。其中,57.1%維持友善,2﹪由友善變為非常友善,2﹪由非常友善變為 友善,16.3﹪由不友善變為友善,2﹪由非常不友善變為友善。總體而言,18.3 ﹪從認為不友善轉為友善,2﹪從友善轉變為不友善。 44 無母數分析的 Wilcoxon 檢定,,p=0.007<0.01。 45 無母數分析的 Wilcoxon 檢定,,p=0.005<0.01。 17 表十一:台灣青年赴陸交流前後感受大陸對台灣人民的敵意 赴大 陸交 流後 非常友善 友善 不友善 總和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個數 總和的 % 非常友善 0 .0% 1 2.0% 0 .0% 1 2.0% 赴大陸交流前 友善 不友善 1 0 2.0% .0% 28 8 57.1% 16.3% 1 6 2.0% 12.2% 30 14 61.2% 28.6% 非常不友善 0 .0% 1 2.0% 3 6.1% 4 8.2% 總和 1 2.0% 38 77.6% 10 20.4% 49 100.0%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四、赴陸交流後社會資本對兩岸觀之影響 經由上述分析可知,在赴大陸交流後,台灣青年的社會資本與兩岸觀均有 顯著的變化。社會資本屬於社會網絡部份,有顯著變化的是大陸朋友的數目, 不過大陸朋友數增加乃集中於較少數的人,顯示多數仍無拓展大陸社會網絡的 積極性,主要可能是個性所致: 會去認識大陸人的依舊會跑去認識,所以他的朋友數增加,不會認識 的就不會去認識。(訪談對象 7) 社會資本屬於社會信任部份,有顯著變化的是大陸人的可信任程度。赴大 陸交流後,台灣青年有從不信任大陸人轉為信任者,也有從不信任轉為信任者, 其主因來自與大陸商家及導遊的互動經驗,以及親身體驗破除原先負面想像: 旅行中印象最深刻的事,買了小東西沒零錢找,旁邊的小販就說要幫 朋友換錢,結果卻換了幣值相差很大的紙鈔,被騙了錢;以及買東西 被插隊,這些事件都蠻讓人失望的。(訪談對象 4) 因為去一定會買紀念品,一定要殺價阿,由此印證說,大陸人會占便 宜,連導遊都提醒我們,同學們買東西,記得從五折開始砍價,記得 喔,砍到兩折左右。(訪談對象 5) 人跟人相處在一起,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感情,看久就不會討厭阿,就 會信任,而且你會發現兩岸是差不多的,沒有那麼糟啦。(訪談對象 7) 可能是去那邊之後,看過他們的環境,了解他們的一些背景文化之後。 因為之前都只能從媒體報章雜誌了解他們,然後在親身經歷後,就不 像我們原先想像到的那麼糟,所以說對他們的信任是增加的。(訪談對 18 象 2) 兩岸觀中有顯著變化的是「敵意感受」,包括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不友 善的比例,以及大陸政府對台灣人民不友善的比例,均顯著減少。在對台灣政 府部份,認為大陸政府不友善的比例在交流後減少 14.6﹪,其中 18.8﹪從認為 不友善轉為友善,4.2﹪從友善轉變為不友善。在對台灣人民部份,認為大陸政 府不友善的比例在交流後減少 16.4﹪,其中 18.3﹪從認為不友善轉為友善,2﹪ 從友善轉變為不友善。其中原因可能在於大陸接待人員展現的包容度,甚至台 灣青年在唱歌交流時唱起中華民國國歌並整首唱完,接待人員也無異議。 46此 外,親身經歷破除原先想像、貼心的安排與照顧,均屬可能原因。 就台灣媒體原先的資訊錯誤,然後到那邊接收到大陸正確的訊息, 所以就改變。不論是中華文化學院的老師、導遊,去到那邊的導覽, 沒有想像中那麼糟。(訪談對象 1) 導遊對我們的態度就像對待朋友一般,很會說一些笑話逗我們笑, 他也會把他的近況告訴我們,拿了他的結婚照給我們看,平時也很 照顧我們注意我們的安全,常常叮嚀我們旅途中許多該注意的事 項。(訪談對象 4) 我的生日在行程的倒數第二天阿,那些中華文化學院的老師居然送 我一個大蛋糕,十個人都吃不完的那種,很大而且看起來很貴的那 種,他們怎麼知道我的生日,而且不只是我有蛋糕,好像我們同團 的另一位同學他也生日,他也有收到大蛋糕,就覺得他們很友善, 也很用心。(訪談對象 7) 為測試赴大陸交流後台灣青年的社會資本對兩岸觀的影響,將進行強制進入 的迴歸分析。自變項包括社會網絡中關於大陸朋友的數目,以及社會信任中關 於大陸人的可信任程度。因大陸人的可信任程度屬順序尺度的變數,且其中資 料分佈僅限於「可信任」與「不可信任」,故進行虛擬變數的重新編碼,以 1 代表「可信任」,以 0 代表「不可信任」。依變項為「敵意感受」,包括認為 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的態度,以及大陸政府對台灣人民的態度。以上問題均有 「非常友善」、「友善」、「不友善」、「非常不友善」等四個選項。合併以上二題 之填答,計算台灣青年的敵意感受,以 1 為最小值,4 為最大值。二題的 Cronbach's α 值為 0.68。數值愈大代表敵意感受愈高。此外,並加入性別與年齡等人口學背 景,作為控制變項。迴歸分析結果如表十二。 從表十二中發現,性別與社會網絡(大陸朋友數)對台灣青年的敵意感受並 無顯著的影響,但年齡與社會信任對台灣青年的敵意感受有顯著的影響。台灣 青年對大陸的敵意感受隨年齡增加而提升。每增加一歲,對大陸的敵意感受就 46 作者親身觀察所見。 19 增加 0.068。其中原因可能是年齡較長者,對於大陸的和善接待存有較高的戒心, 認為是為達成統一的統戰措施。就社會信任差異而言,在控制其他變數之後, 認為大陸人可信者,其敵意感受比認為大陸人不可信者低 0.248。換言之,認為 大陸人可信者,對大陸的敵意感受較低;認為大陸人不可信者,對大陸的敵意 感受較高。此一現象,可能原因乃赴大陸交流感受善意,產生信任,進而改變 對中國大陸的印象。 表十二:赴大陸交流後台灣青年社會資本對兩岸觀之迴歸分析摘要表 係數(標準誤) 常數 0.235(0.650) 性別(女性為對照組) 男性 -0.055(0.1) 年齡 0.068(0.029)﹡ 社會網絡 0.001(0.005) 社會信任(不可信為對照組) 可信任 -0.248(0.107)﹡ 樣本數 R2 S.E.E. 說明:﹡:p<.05(雙尾檢定)。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41 0.246 0.286 伍、結論 本研究所要探討之問題,乃從社會資本中的社會網絡及社會信任的角度, 探討台灣青年赴大陸交流前後兩岸觀變化。具體研究要點有四:第ㄧ,參與兩 岸交流的台灣青年,在交流前後,其社會網絡是否有顯著變化?第二,交流前 後社會信任是否有顯著變化?第三,交流前後的兩岸觀是否有顯著變化?第 四,可否從社會資本的變化解釋其兩岸觀的差異?茲將研究發現說明如下: 在歷經十天的赴大陸交流,參與景點觀光、交流活動、專題講座、社會生 活等四大類行程後,台灣青年在大陸的社會網絡出現顯著變化,主要表現在認 識大陸朋友數上,平均數由3.64位提升為4.57位,增加0.94位。不過,大陸朋 友數增加 乃集中於較少數人,顯示多數仍無拓展大陸社會網絡的積極性,主要 可能是台灣青年個性所致。 在社會信任部分,關於大陸人是會佔人便宜或是很公正,經交流後認為大 陸人會佔人便宜者,已從交流前的53.8﹪降為交流後47.1﹪,變成低於認為大 陸人公正者(由46.2﹪升為52.9﹪),只是此一變化並未達到統計顯著水準。 關於大陸人願意幫助別人或是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經交流後認為大陸人只 為 自己利益著想者,已從交流前的53.8﹪降為交流後的35.3﹪,變成低於認為大 20 陸人願意幫助別人者(由46.2﹪升為64.7﹪),只是此一變化並未達到統計顯 著水準。關於大陸人的可信任程度,經交流後已有顯著的變化。台灣青年認為 大陸人可信任的比例,由交流前的55.1﹪提升為交流後的69.4﹪,增加14.3﹪。 認為不可信任的比例,由交流前的44.9﹪降為交流後的30.6﹪,減少14.3﹪。 赴大陸交流後,台灣青年者,也有從不信任轉為信任者,其主因來自與大陸商 家及導遊的互動經驗,以及親身體驗破除原先負面有從不信任大陸人轉為信任 想像。 在兩岸觀的「統一意願」上,當台灣和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 面的條件差別很大時,赴大陸交流對台灣青年統一意願的改變並未達顯著水 準。反對兩岸統一者,在赴大陸交流前有 76﹪,交流後則為 74﹪,減少 2﹪。 贊成統一者,在赴大陸交流前有 24﹪,交流後則為 26﹪,增加 2﹪。總體而言, 有 10﹪由不贊成轉變為贊成統一,有 8﹪由贊成轉變為不贊成統一。在另一面 向的「統一意願」上,當台灣和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條件差 不多時,赴大陸交流對台灣青年統一意願的改變並未達顯著水準。反對兩岸統 一者,在赴大陸交流前有 57.2﹪,交流後則為 44.9﹪,減少 12.3﹪。贊成統一 者,在赴大陸交流前有 42.9﹪,交流後則為 55.1﹪,增加 12.2﹪。總體而言, 有 22.4﹪由不贊成轉變為贊成統一,有 10.1﹪由贊成轉變為不贊成統一。 在兩岸觀的「敵意感受」上,台灣青年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不友善的 比例,在赴大陸交流前後已有顯著的變化。在赴大陸交流前,64.6﹪的台灣青 年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政府不友善,交流後降為 50﹪,減少 14.6﹪。認為大陸 政府對台灣政府友善者,在赴大陸交流前有 35.4﹪,交流後變為 50﹪,增加 14.6 ﹪。總體而言,18.8﹪從認為不友善轉為友善,4.2﹪從友善轉變為不友善。在 另一面向的「敵意感受」上,台灣青年認為大陸政府對台灣人民不友善的比例, 在赴大陸交流前後已有顯著的變化。在赴大陸交流前,36.8﹪的台灣青年認為 大陸政府對台灣人民不友善,交流後降為 20.4﹪,減少 16.4﹪。認為大陸政府 對台灣人民友善者,在赴大陸交流前有 63.2﹪,交流後變為 79.6﹪,增加 16.4 ﹪。總體而言,18.3﹪從認為不友善轉為友善,2﹪從友善轉變為不友善。「敵 意感受」的改變,原因可能在於大陸接待人員展現的包容度,甚至台灣青年在 唱歌交流時唱起中華民國國歌並整首唱完,接待人員也無異議。此外,親身經 歷破除原先想像、貼心的安排與照顧,均屬可能原因。 將上述赴大陸交流後有明顯變化的變數,並加入性別與年齡等人口學背景作 為控制變項,進行強制進入的迴歸分析。從迴歸分析結果發現,性別與社會網 絡(大陸朋友數)對台灣青年的敵意感受並無顯著的影響,但年齡與社會信任 對台灣青年的敵意感受有顯著的影響。台灣青年對大陸的敵意感受隨年齡增加 而提升。每增加一歲,對大陸的敵意感受就增加 0.068。其中原因可能是年齡較 長者,對於大陸的和善接待存有較高的戒心,認為是為達成統一的統戰措施。 就社會信任差異而言,在控制其他變數之後,認為大陸人可信者,其敵意感受 21 比認為大陸人不可信者低 0.248。換言之,認為大陸人可信者,對大陸的敵意感 受較低;認為大陸人不可信者,對大陸的敵意感受較高。此一現象,可能原因 乃赴大陸交流感受善意,產生信任,進而改變對中國大陸的印象。 本文可視為初探性研究,研究貢獻可歸納為二:一是指出赴大陸交流對台灣 青年的社會網絡、社會信任以及對大陸敵意感受將產生顯著影響。二是發現齡 與社會信任對台灣青年的大陸敵意感受有顯著的影響。此外,本研究雖發現赴 大陸交流對台灣青年的「統一意願」並無顯著影響,不過,當台灣和中國大陸 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條件差不多時,台灣青年有 22.4﹪由不贊成轉變 為贊成統一,遠高於 10.1﹪由贊成轉變為不贊成統一,且反對兩岸統一者(44.9 ﹪)變成少於贊成統一者(55.1﹪)。此一變化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可能 是受限於迴歸模型分析的固定樣本追蹤數目僅有 41 個。未來可增加樣本數,或 許就可達到顯著水準。若仍維持反對兩岸統一者少於贊成統一者,則台灣政府 可就得預謀對策了。 22
© Copyright 2025 Paper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