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第六屆漢語語法國際研討會 正式代表名冊 序號 姓名 1 安本真弓 2 服務單位 論文標題 東京高千穗大學 可能補語的結構和語義 蔡美智 臺灣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 原因分句後置用法的兩種言談功能 3 蔡維天 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語言 如何問何如---一個書面語和口語的對比研究 學研究所 4 陳文博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準考試中心 漢語新型“最+NP”結構的名詞性及其整合應 用 復旦大學中文系 經歷體“過 2”的語法意義和適用條件—— “變化性”範疇和“數”範疇對語法現象的制 約 陳振宇 5 李于虎 6 池昌海 杭州西溪校區浙江大學文學院 新“被+X”結構的特點及其生成機制 7 蕭權雄 延邊大學《漢語學習》編輯部 《漢語學習》編輯事務 8 戴耀晶 復旦大學中文系 語用意義和語義意義 9 戴宗傑 北京語言大學 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的動詞重疊式 10 刁晏斌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當代語法發展變化的宏觀考察與分析 11 丁 甘肅蘭州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 從情狀類型看動結式“V 好”的句法表現 12 董秀芳 北京大學中文系 從現代漢語量詞的量性特徵看量詞範疇的連續 性 13 樊友新 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現代漢語詞彙系統中的“很” 14 方小燕 華南師大國際文化學院 智障學生語言教學中的語法問題探究 顧 陽 郭 潔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 漢語比較句的生成:從等級形容詞的特徵與結 系 構談開去 16 郭 銳 北京大學中文系 形容詞的類型學和漢語形容詞的語法地位 17 韓 蕾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事件名詞的分類與歸類 18 韓瑞芳 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範大學留學 從認知角度對否定性假設複句的考察 生教育學院 19 何洪峰 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 語法化過程中的動介並行現象 20 洪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 漢語名詞性短語與謂語性質的關係 21 胡培安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 擬聲成分及其範疇化 22 黃 山東煙臺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構式語法的心理認知基礎與語言習得機制 23 黃寶珊 臺灣義守大學華語文中心 「有」與動詞結合之語法分析 24 蔣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小句補語句的整合方式及整合層序研究 25 金昌吉 15 萍 爽 河 靜 日本大阪大學世界言語研究學院 動後定中短語與格位裂變 北京語言大學 “又”、“還”、“再”語篇銜接功能分析基 於臺灣地區華語教材《實用視聽華語》語料的 考察 柯西鋼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白河方言表進行和持續的標記“到”、“在” 28 匡鵬飛 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 單純性時間背景複句 究中心 29 李葆嘉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西洋漢語文法學史論研究發凡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 空賓結構還是 VP 省略結構?---一項兒童語言 習得研究 26 靳 27 瑋 李汝亞 30 石定栩 胡建華 31 李文浩 上海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 “一點”所參與的若干極性強調構式 32 李永貞 臺灣中山大學華語教學中心 現代漢語介詞「關於、對於、根據、按照」之 語篇功能研究 33 李治平 湖北師範學院文學院 表態語“也是”的功能類型及其演變歷程 34 林天祥 臺灣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以音為義與詞性流轉解析台灣流行語 35 林素廷 北京大學中文系 淺談呈狀補鏡像的詞語的語義體系及其意義連 接機制 36 林亭序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表持續義的「還」與「還是」 37 劉稟誠 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 “X 也是 X”的認知考察 38 劉春光 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現代漢語應答語的語法組配和功能實現 39 劉華麗 北京清華大學 論北方方言中能性述補結構“能 VC/VC 了”與 “V 不 C” 40 劉街生 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 存在句的動詞考察 41 劉 傑 安徽阜陽師範學院中文系 從“偏離”到“否定”,再論“簡直”的句法 語義 42 劉 順 南京審計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漢語嵌入性非限制關係從句研究 43 劉宗保 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 44 陸丙甫 江西南昌大學語言類型學研究所 短語內部節律鬆緊的左右不對稱 45 陸鏡光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 46 羅進軍 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 有標複句層次關係資訊化研究中的幾個重要範 究中心 疇 47 羅曉英 中國廣州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非典型假設句的句式結構和語義分析 45 馬 廣州大學中文系 漢語“或者”類析取成分的語義地圖分析 49 聶仁發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 漢語句子降級現象初探 50 潘秋平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 從《官話類編》看漢語書面語的歷時演變 51 彭利貞 浙江大學中文系 句尾“了”與情態成分的共現限制 52 彭小川 廣州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由“不妨”、“何妨”引發的一些思考 53 齊 巴黎第七大學東亞語文學院 (待補) 喆 沖 漢語“n1+n2”類名詞複合詞造詞法初探 句式語法和倒裝句 日本拓殖大學外國語學部 談主謂謂語句――以“他比我年紀大”類 “比”字句為切入點 戚曉傑 青島大學文學院中文系 漢語量詞帶形容詞定語的功能考察 56 邱婉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 漢語「很+名詞」結構及其教學應用研究---構式 究所 語法理論視角 57 任 鷹 日本神戶市外國語大學中國學科 “個”的主觀賦量功能及其語義基礎 58 邵 宜 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 59 沈 力 日本同志社大學言語文化教育研 漢語動作動詞的屬性 究所 60 沈 陽 北京大學中文系 動詞後“到/在+NP”類介詞短語的功能投射和 特徵核查 61 施春宏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 從論元結構整合機制看漢語詞法結構和句法結 構的關係及相關詞彙化問題 62 史秀菊 山西大學文學院 從指示代詞到結構助詞——山西方言結構助詞 語法化歷程的考察 63 石毓智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主觀化——過去時和現在時表達不對稱的認知 動因” 64 稅昌錫 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 體貌助詞的事態標示功能與動詞的事態類型 65 蘇政傑 臺灣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clausal analysis of bi-comparatives in Chinese 66 唐善生 浙江金華浙江師範大學文學院 “不說”的副詞化 67 汪化雲 浙江財經學院中文系 漢語方言三身代詞與指代詞關係述略 68 王葆華 華南師大國際文化學院 位移動詞的詞彙語義與論元表達 69 王 珏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作為句末標句符的語氣詞 王 珊 黃居仁 香港理工大學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Bilingual Studies Domain Relevance of Event Coercion in Compound Nouns 71 王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漢語空間位移介詞的語義地圖研究 72 王幼華 臺灣崑山科技大學華語研究所 說反語祈使句“要你管!” 73 魏 北京大學中文系 再論論元結構與漢語合成複合詞構造形式 74 魏宇文 廣東省梅州嘉應學院外事辦公室 論普通話“ X 得 X”與客家話“X 死 X”的差 異 75 翁珊珊 北京大學中文系 現代漢語中的施用結構 76 吳建生 山西省社科院語言研究所 山西方言的副詞 77 吳 穎 上海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 形動組合中形容詞義與結構的互動關係 78 夏 軍 上海教育出版社 《現代漢語語法的新拓展(六)》編輯事務 79 蕭國政 武漢大學文學院 現代漢語動態助詞“了”的三個世界研究 80 謝成名 北京大學中文系 從行、知、言三域看“來著"的主觀化 54 平山邦彥 55 70 偉 航 贛語宜豐話的“主觀小量 從表示“並列-遞進”到“句缺略”的發生—— 以汉语的“又”与日语的「し」为例 81 謝福台 臺灣開南大學應用日語系 82 謝曉明 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 助詞“的話”的表達功用及其詞彙化問題 究中心 83 徐 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 漢語水準詞彙等級大綱中兼類詞的統計分析與 院亞洲語言文化學部 討論 84 徐 傑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 詞綴少、語綴多 ---漢語語法特點的重新概括 85 徐天雲 肇慶市肇慶學院文學院 原形偏正結構的語序類型 86 徐陽春 南昌大學中文系 漢英修飾標記隱現的共性 87 延俊榮 山西大學語言科學研究所 典型認知模型(ICM)與山西平定方言“吃” 的認知和表達 88 顏力濤 吉林大學中文系 再說“開心”與“關心”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哥/姐”泛化的語義類型與動因和機制初探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系 “NP 的 VP”還是“VP 的 NP”? 89 90 楊海明 王 薇 楊 婧 顧 陽 91 姚雙雲 華中師範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 語體視角下指類句的功能與分佈情況考察 究中心 92 尹 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有標選擇複句語用價值探察 93 尹相熙 復旦大學中文系 祈使範疇與祈使句 94 嶽中奇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文學院 表述因事的介詞短語及其蘊含句 95 張 娟 北京大學中文系 “數量+名"& “數量+的+名" 96 張 黎 日本大阪產業大學 漢語語態的認知類型學解釋——兼論漢語的句 式系統 97 張欽良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 粵語和漢語的焦點句末助詞 學系 98 張邱林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現代漢語裡一個新語氣助詞“哦”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準考試中心 漢語新型“V 的不是 A 是 B”結構整合的修辭 動因 99 蔚 張旺熹 陳文博 100 張先亮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V+於+NP”短語的結構語義研究 101 張誼生 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 現代漢語副詞狀語的標記選擇 102 張豫峰 復旦大學中文系 關於漢語句式意義實現的幾點思考 103 趙春利 暨南大學中文系 關於語義語法的邏輯界定 104 周 芍 華南師大國際文化學院 量詞“條、根、道”語義異同的認知基礎及歷 時來源 105 周 靜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副+狀形”生成機制背後的原則競爭 106 周 娟 暨南大學中文系 動量結構“數+次”的狀補句位選擇機制 107 周 韌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 基於大規模考察的漢語狀中結構韻律模式研究 108 周文華 南京師範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 物件介詞“向”“對”與動詞的搭配機制探析 109 周雅娜 北京大學中文系 語氣副詞“偏偏”的認知語義考察 110 朱 上海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 趨向動詞“起來”與韓語對應形式的對比研究 111 宗守雲 上海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 試論“V+個+概數”句式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 普通話早期兒童“給”字句習得個案研究 112 鄒立志 代 英 113 周國光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關於體詞性謂語句的理論思考 114 周小兵 廣州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 國際漢語教育語法體系的建立 115 瑩 佐佐木俊雄 北京大學中文系 “一……就……”的資訊焦點及語篇功能
© Copyright 2025 Paperzz